节流与开流──经济困难时期的政策论战
新政府上台后,大事宣传公共债务已高达1兆令吉,必须大力减公债,腰斩大项目。有人甚至提出捐款救国,內阁也同意设立"希望基金"收取公共捐款,给人的印象是大马公共财政形势不妙;可财长又说,不必过度担心,新政府有能力处理公债问题。
要如何处理公债?方法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且各有理据。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许多国家均是债台高筑,特別是发达国在2017年,发达国公债占国內生产总值(GDP)百分比平均高达108%;而不发达国反而相对低,只有约40%。发达国占比偏高,主因之一在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2010年欧债危机后大幅上升。这样大幅增长公债的理据是,避免银行倒闭引起恐慌、挤兑,防止衰退恶化与失业率高升等。
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失业率高达25%,银行与企业大量倒闭,股票与房地产价格大跌,是因为当年政府没有采取及时的紓困(bailout)政策;故2008年美国次贷发生时,政府便出台量化宽松(QE)及时制止恐慌扩散,与此同时,量宽也加速了经济复苏──其代价则是公债大幅上升。
可见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任何政策均难免有得有失,有一好就没二好,不然天下就没有穷国穷民了,每个国家大印钞票就可坐享其成。天下没有那么便宜的事!
同理,大马也不例外,如在1970年代,联邦政府债务占GDP百分比平均为约45%,可进入1980年代,由于大搞公共企业,便逐年上升,到了1986与1987年,便个別占了GDP的103%或101%,原因在于用政府财政大力推动公共企业与公共建设,以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以及实现土著拥有30%股的目标。惟经因债务过高而不得不反其道而行,搞民党化(私营化或私「盈」化),以减轻政府负担。
进入1990年代后,债务占比便逐步下降。在1997年甚至跌至约32%之低,可因为1997-98年发生东亚金融货幣危机,而使得政府不得不加大支出,以打救与刺激经济,其后果便是,公债占GDP百比分又逐渐上升到1999年的37%。
进入21世纪后,大体维持在40%上下,如在2008年占比是约40%,可在2009年便剧升到约50%,主因便在于要打救与刺激经济。之后,从2010-2017均在50-55%之间徘徊。之所以不会超过55%是因为有55%占比上限。
这里突显出,政府在新经济上並非中立的,而是负有打救刺激经济活力的职责。大体上言,这个职责是有积极作用的,如从2010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长便由负转正,从2010年到2017年均出现正增长,也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动力,其代价则是公债剧升一倍到100倍之高;也因为如此,2014年开始便要收回量宽,减少公债,只是年度财政预算依然是赤字连连──尽管赤字占比递减,如从8.9%到2017年的2.2%。同理,大马的年度预算赤字也从2009年的6.9%递减到2017年的3%。
总的来说,多数国家依然是年年赤字,只有少数国家才有预算盈余,如新加坡。伸言之,当代经济可以说是无债不成经济,不仅是公债、私债如企债与家债也是如此。如在1997年,大马的家债仅占GDP的约33%,可之后便节节上升到2017年的约85%之高(可能是全亚洲最高)。而许多发达国的家债也高达约100%。
之所以,在于当代经济很依赖消费,只有公私部门大手大脚花钱,经济才能活起来;若人人不花钱,经济便动不起来,其后果便是投资不振,失业率上升,政府收入也随着递减,终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开流的重要性在于一个人的支出(消费)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同样,政府的支出也是民间的收入,若政府与家庭均节流,整个经济便动不起来。特別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更要扩大支出,振兴经济,因为政府不是个人也不是企业,政府可以印钞票,可以无中生有。
当然,这也有其局限,若毫无节制地大印钞票,便会大幅贬值,也造成通货膨胀失控。显见这是个程度的事宜。政府开流救经济,也应懂得自制,以免破坏整体市场信心,使本国货幣变成废纸。
对于政府开流,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由于长期出现年度赤字,以致政府债务高居不下,而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若还本付息在总支出中的占比偏高,便会占用太多资源让政府不得不缩减其他方面的支出,如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进而言之,若一国债务过高,举债成本会递升,甚而至于借款无门,没人敢再借钱给风险太高的借债人,而一味印钞也会如吸毒一样上癮戒不了,只能继续以毒攻毒,举新债还旧债直到破產为止。出于这种思路,也有不少经济学家与国家走节约(Austerity)路线,如2010年时的英国与希腊。
节流与开流究竟谁是谁非,可说公理婆理见仁见智。一个折衷的出路是,可带来未来回酬的生产性投资,还是要适度举债进行,不宜太过死板,特別是在这个竞争激化的区域化与全球化时代,不进则退,而这一退的后果可能是退了又退,以至被边缘化,失去竞争力。对有意搞产业升级,提升国人收入的国家言,生产性投资更是不可或缺。只要钱是花在刀口上,也能取得投资人或放贷者的信心,亦不妨适度开流。
要原文链接: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25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