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化不会影响非穆斯林?

负责宗教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拿督慕加希在6日发布“宗教局不会再半夜破门捉幽会”,他批评国内多个州属竞相伊斯兰化,导致缺乏同理心,他以登州两名女同性恋以及一名单亲母亲卖淫被公开鞭笞为例子。
新闻见报后,许多人都赞同有关的观点,同样引起保守派马来人的议论;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公开支持他的言论,并以“伊斯兰教尊重人权,没教导穆斯林过度执法。”可是慕加希隔天立场大转变,否认曾发表上述言论,指责媒体错误诠释。
显然,慕加希是受到保守派的舆论压力,才会立即U转,因为从他的访谈中发现,即使不提不再半夜破门捉幽会这件事,他全篇报导的立场都是批评国内伊斯兰化日趋严重的现象,导致社会的同理心逐步消失。
慕加希的U转着实令开明派及非穆斯林伤感,除了上述案件的女性被公开鞭笞之外,童婚何尝不是打着宗教旗帜的产物?更早前的改教产生的孩子扶养权、改教问题、争尸、争产等乱象,何尝不是因宗教之名而引起的纷争?
可见,慕加希口中的慈悲始终敌不过保守派的势力,真理敌不过伪善者的虚伪。
我国的伊斯兰化现象始于1982年,时任首相马哈迪基于政治考量,重用出身自伊斯兰运动的安华,积极在高等教育、伊斯兰银行、宗教官僚机构和政府行政机构积极推行伊斯兰化,借此抢夺伊斯兰党(PAS)的支持力量,1998年,马哈迪与安华决裂后,安华被囚,但国内伊斯兰化的种籽已深深埋下。
各州政府,尤其以穆斯林人口居绝对多数的州属,同样基于争取穆斯斯林支持的政治考量,争相伊斯兰化,用以证明自己比任何人对宗教更敬虔。
波德申补选为安华铺设拜相之路,不久后,如无意外,我国的政坛上依然回归敦马和安华统领的局面,我们将在同样的历史中“再循环”,伊斯兰化课题依然无法解决。
安华在学生时期已是激进的宗教领袖,他当时担任全国穆斯林学生联盟主席,1971年,联合创办马来西亚伊斯兰教青年组织(ABIM),1975年至1982年,他是世界穆斯林青年大会(WAMY)的亚太区代表。安华被马哈迪招揽前是个立场鲜明的马来民族主义及伊斯兰复兴主义者,这也是当初马哈迪决定招揽重用他的原因。
柔佛州不久前发出公务员新服装指南,要所有男性周四戴宋谷,女性天天马来装,行动党行政议员陈泓宾在自己的脸书声称此指南不会影响非穆斯林。
回想起伊党要提呈修改355法私人动议以便推行伊斯兰刑事法时,也是再三强调不会影响非穆斯林,不同的是,当年马华以执政党的身份,在政府体系中极力反对,如今我们看到的是,行动党扮演了伊党的角色,朝内也没有人可以极力捍卫非穆斯林的权利,或许这就是改朝换代后,大家要一起承担的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