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慈悲与“布鲁克”
政府议决废除强执死刑,把废除死刑法案提呈国会寻求通过。
这新闻顿时引起两极化反应,纵观网络上讨论及意见,多数朋友是反对废死,但是支持废死的朋友,立场也很坚定。
结果,双方反而在网上形成情绪的骂战。
首相署部长(法律事务)刘伟强都说了,尽管民意反对,政府都不会办公投。那么,更重要的平台就是在国会了。
当废除死刑法案提呈到国会,除了让人民了解政府为什么要废除死刑?也可了解参与辩论的国会议员,本身的想法是什么?他们的立场是什么?他们能否反映民意?又或者,他们只是一味的支持?
当然,在谈到废除死刑这课题时,人们也更关注的是,废了死刑后,那些犯下重罪的人该如何惩治?
目前共有17项罪名,包括贩毒、对抗或攻击最高元首、谋杀、企图谋杀绑架、强奸致死、强奸儿童以及拥有军火等,若一旦被控罪名成立,将会面对死刑。一旦废除死刑法案通过,将会以判处最低监禁30年取代。
坐牢最低30年,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一个20多岁的成年人一旦坐了超过30年的牢,出狱时已是迈入老年。他人生最好的一段岁月,都在牢里过了。
这样的警惕及威慑作用,是不是比死刑更大?
姑且不论一个重刑犯在牢里的一切开销成本,都是纳税人在承担;一个坐牢坐了几十年的重刑犯,当他服刑期满,又或者获得减刑提早获释,他能否顺利的重回社会?
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幕,有个叫布鲁克的老囚犯,年轻时因犯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入狱后他负责管理图书室,老实本分从不捣乱,大家也尊敬他,他在牢里有地位,有朋友。
结果他在坐了50年牢后获得减刑假释出狱,他一点都没有喜悦,感觉自己成了废物。他在超市打工,但动作迟缓,店长也不喜欢他,他晚上做恶梦,度日如年,甚至想过再杀一个人(那个店长)以求能回到监狱。最后,他选择了自杀。临死前,他在房里梁柱刻了一行“Brooks was here”,就上吊死了。
“Brooks was here”,是触目心惊的一行字,也是最残酷现实的一行字。布鲁克的一生,几乎在监狱过了,当他习惯了它,最后也离不开它了。
对监狱外头的社会而言,布鲁克就只是个过客。
不如禁童婚遏止回刑法
当政府让犯了重刑,原本应该死刑,但坐了至少30年牢的囚徒走出监狱,可能以为这是政治的慈悲,殊不知很可能一手制造了更多的“布鲁克”。
再来,如果是判终身监禁,一直坐牢坐到死,这对受刑人就是更好的事了吗?
永远没有恢复自由的希望,只能日复一日地在牢里过日子,受刑人受当局的改造再好,变成多好的人,也都只是在监狱里。更糟的是,陷入没有希望的绝望中,反而可能让受刑人心理再扭曲。当然,死刑绝对不是仁慈,支持废死的朋友提出的理由也很充分。
只是,这些理由真的会是政府决定废死的原因吗?又或者,只是为了让政府展现慈悲,及跟国际接轨成为废死的文明国家?
如果只是展现文明,那么还是请政府痛下决心,完全禁止童婚,还有完全遏止回刑法的实施。
不然,通过刻死赢得的文明称誉,只需再来一单充满争议的童婚,还有饱受抨击的回刑法用刑,就打回原形了。
原文链接: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81017/%E6%94%BF%E6%B2%BB%E6%85%88%E6%82%B2%E4%B8%8E%E5%B8%83%E9%B2%81%E5%85%8B%E8%AE%B8%E5%9B%BD%E4%BC%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