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土著固打比协助B40群体更重要?
固打政策是1970年代新经济政策下的产物。落实固打制度的原意是要拉近当时出现在各种族之间的经济鸿沟。
当时政府希望通过新经济政策,扶助当时被视为在经济上相对处于劣势的土著,在各个领域内保留一定的固打来辅助土著,但这政策一点都不凑效,反而还助长了靠恩庇政治建立金权政治,形成一小撮人士富甲一方,更导致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情况。
普腾就是拐杖经济模式失败的惨痛例子。80年代政府为了保护普腾,推出国产车保护政策,向入口车征收高税务,以扶持普腾销量。但最终造成普腾缺乏竞争力,更无法开拓国外市场,而人民被逼买单。
经过40年兜兜转转后,希盟政府执政后,还是无法跨出族群的问题。政府罔顾各族的低收入群体,对于处于低收入水平线下的人民,政府原本应该通过政策扶持他们,但是政府却一直以种族作为考量。普腾已经是一个失败借镜,难道政府接下来又打算拿纳税人钱收拾烂摊子?
希盟政府原本就应把专注力放在良好施政和透明度上,以协助人民。实际上,政府不能只专注于照顾单一族群。面对贫穷的不只是马来人,其他族群也面对相同问题。政府是以家庭收入作为分类基础,而不是以种族因素来确定该家庭的收入水平。
希盟政府讲一套做一套,嘴上说是要照顾全民利益,但是另一边厢却是只照顾单一族群的利益,只是关注马来人团结、巩固马来文及马来人利益。希盟政府的经济议程必须强调各社群的利益,特别是B40,消除贫困议程,才是政府基本的职责。
难道制定土著固打比协助B40群体更有效?希盟作为政府,要照顾全民的利益还是某单一族群的利益?这点需要非常清楚的阐明,不能模棱两可,试图两边讨好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