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开放经济、扩大供应、降低成本,应付通膨需长远有效政策






马华副总财政拿督刘亚强指出,通货膨胀、百物上涨成了大家挥之不去的梦魇。政府早前宣布成立抗通胀特工队,说明政府已听到了百姓的求助声,看到了通膨的严重性。


他表示,其实在这个关节点,要物品不涨价非常不实际。纵观而言,通膨的源头可追溯至美国滥印钞票导致货币供应大增、疫情造成供应链中断、能源和粮食产量减少、到乌克兰战火…是个全球性问题。若把全部责任归咎政府有欠公平;但若把所有责任归咎国外因素,也肯定不对。政府现在应做的是通过有效政策降低通膨冲击,缓解人民的痛楚。显然,几个月来,相关当局的应对政策依然有许多可改善的空间。


压低价格不是长远之计,提高供给才是解决方法


以稻米自给率为例,大马从曾经90年代的95%跌至如今的72%,显示我国在这方面依然属于严重依赖外国出口。在畜牧业,牛肉和羊肉的进口甚至高达83%和93%。大马的产业发展偏向重工业,而把农业当作是工业的附属品。农业里面,有86%的农作物生产工业商品(油棕、橡胶、可可);可食用的蔬果农业只剩下14%。可见,因为长期规划偏颇,导致现在大马粮食自给率不足。


应对措施不能“短视”,不能单凭“控制价格”而不解决问题根源。若涨价问题是从生产者和供应者开始,那就必须从这层面处理问题。当局需要密切留意供需问题,采取线行动增加供应;同时引入足够的劳动力。


优先解决生产领域的人力短缺问题


我国粮食生产的问题包括土地不足、科技不足、还有高度依赖外劳。大马农业之所以跟不上其他国家科技化的脚步,是因为农业耕地分割太小。亚太地区农业政策资讯平台指出:大马65%水稻种植者拥有的土地不到一公顷。土地不够大,能赚的体量不够大,农民自然也无法投入大规模效率更快的科技。


另一个挑战便是农民高龄化的现象。国内超过55%农民都超过55岁,农业高度依赖外劳(70万人力都是外劳)。这就进一步加剧人工费用,导致蔬果膨胀率更高。


几项建议:

1、在农药及肥料方面补贴农民,降低种植成本;

2、鼓励本地人投入农业领域,解决人手短缺问题;

3、提供平台给生产粮食的农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

4、设法降低批发商的物流成本

5、更严厉执行设计粮食商业领域的法规


一揽子补贴机制不合时宜


目前的概括补贴意味着,无论收入多寡都有受惠补贴,也等于是没有效率的补贴。补贴机制应该要重组,从广泛式的津贴,走向目标群体的针对性津贴,以减轻政府财务负担。建议相关当局参考新加坡的做法,采取针对性补贴,帮助真正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


对付通膨,需要大方向和具体政策,特别是开放经济、扩大供应、降低成本。唯有产量增加,成本降低,才能达到商家和人民双赢的局面。虽然卖便宜一些,但商家仍然有利可图;消费者在百物腾涨的此刻,也能以合理价格购买食品。同样的道理,可以用在不同的商品和领域。经济不但要开放,还要鼓励生产,开放种植土地,奖励工业生产,以及简化繁文缛节。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价格压力变得更持久,大马国家银行/财政部对于金融的管理可以采取收紧货币的政策,减缓通胀势头之余,也能确保马币中期价格稳定。


面对当下人民的痛楚,当局不能站在“云端”解决问题,只做修修补补的动作;而是设身处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了解真正的情况,以做出最实际有效的应对政策。

  • Google+ Social Icon
  • Pinterest Social Icon
文章分类
新鲜热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