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老马识途的故事


有人送来4个字:“老马识途。”这句成语典出“韩非子”,讲的是齐桓公春秋称霸的其中一则故事。

话说一心图霸的齐桓公,应燕国的求援,出兵征讨入侵的山戎。齐桓公把山戎打败了,却不明白“穷寇莫追”的道理,一路追击,竟被敌人设计,困于局中,“迷途失道”。

幸得随行的辅佐大臣管仲和隰朋的智慧,借助于“老马”和“蚂蚁”的经验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马而随之,遂得道”惟行在山中,无水。幸得隰朋指引说,你们看蚂蚁居穴之处,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应是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得水。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分。随便上网查索,就有这则成语的白话语译和解析。但我的解读在,这则成语典出的关键是: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那是他身旁还有管仲和隰朋这样的能人,而且齐桓公也还能相信和接受管仲和隰朋的建言和意见。

至于“老马”呀,其实是与“蚂蚁”同列。不应是主角。齐桓公称霸,成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但他的晚年很凄惨,因为他“近小人”:竖刁,易牙,开方。竖刁这家伙,为了得到齐桓公的宠幸,自我阉割,“感动”了齐桓公。认为竖刁爱齐桓公胜过爱他竖刁自己的身体。于是两人形影不离。

易牙原本是名厨师。为了讨好齐桓公的一句“戏言”,竟把自己3岁的儿子给杀了,烹煮了一道鲜嫩无比的“人肉料理”献给齐桓公。以为此举是表明易牙爱他齐桓公,胜过爱易牙自己的亲人。至于开方这不孝子,服侍齐桓公十几年不曾回家探望母亲。齐桓公竟认为开方忠诚于他,胜过爱开方自己的母亲。这些都是佞臣呀!

齐桓公脑袋还清醒时,这三人不过是奴才。而且管仲和鲍叔牙也一再劝告齐桓公要远离这三个小人。但齐桓公最后还是“念及旧情”,不听谏诤,并以这三人“有益于寡人,而无害于国”为由,重新重用。管仲,隰朋,鲍叔牙等贤臣相继去世,一代霸主也老糊涂了这三位小人专权用事,搞到“顺三人者,不贵亦富;逆三人,不死亦逐。”。

据说,齐桓公病危之时,竖刁和易牙更是假传上意,隔绝探访,并不给卧病在床的齐桓公吃喝。齐桓公死时,没人为他殓尸殡葬,“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代霸主,就这样凄凉死去,沦为笑柄。故事讲到这里,亲爱的读者千万不要“古为今用”,傻傻拿来对号入座。吕思勉“中国通史(上)”<绪论>就指说,绪论“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但他也提醒世人,‘然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什么是前车之鉴?

吕思勉清楚指出,“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合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历史事件当然可以拿来对比,只是要看你对比的方法和如何认知“历史”。

你是傻傻看“事”的牵强附会?还是从“事”中,看到了什么“道理”?诚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言:“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如此是也。前车之鉴,历史不应重演,处境也不尽相同老马识途,如果只是带你走回老路,你是要傻傻跟他掉头走还是拉住他,客气地跟他说:?“老马呀老马,我很感谢您。

但此时此刻,我们并没迷路呀!你看,前面有道曙光,多亮呀!”前方的路,我们会走。我们带您一起往前走吧!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别再掉转马头。好吗?

原文链接:http://www.sinchew.com.my/node/1789879/%E5%AE%89%E7%84%95%E7%84%B6%E2%80%A7%E8%80%81%E9%A9%AC%E8%AF%86%E9%80%94%E7%9A%84%E6%95%85%E4%BA%8B

  • Google+ Social Icon
  • Pinterest Social Icon
文章分类
新鲜热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