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翻新法存潜在问题,马汉顺提3疑虑
- Admin
- Jun 4
- 2 min read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指出,《城市翻新法案》(Urban Renewal Act, URA)提出后,社会各界对此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支持者称它是解决老旧社区病灶的“外科手术”,能够焕发城市新生;但也有不少基层声音质疑:这项“治疗方案”是否忽视了病人的感受?是否可能导致本意良善的政策最终适得其反?
良好的治疗方案,不仅要对症下药,更需兼顾病人的意愿与整体健康生态的平衡。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对《城市翻新法案》下开发项目所引发的潜在问题,进行一番冷静的“诊断”与反思。
一、对“同意比例”标准的忧虑——是否足够保障小业主权益?
根据现有草案,只要达致一定比例的同意,私人产业的城市翻新计划就可强制推进,迫使其余少数反对者让出产业。这在法律上虽属“少数服从多数”的合理演绎,但在实践中,很容易造成“以大欺小”的现象。
在不少老社区,房屋产权分散,居民多为年长者或收入不高者。一旦开发商联合部分大户“催生”翻新计划,弱势群体可能被迫接受并不公平的赔偿。我们必须问:这是否是在完成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二、“更新”是否等于“排挤”?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居忧虑
“翻新”在表面上带来了更高楼层、更整洁的环境,但随之而来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也可能把原本扎根社区的原居民“翻出去”。若政府缺乏明确机制保障原住户可“原区回迁”,甚至没有妥善安置或协助融资机制,所谓“城市更新”将会怎样?
这与医疗领域中“过度治疗”相似:不顾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贸然采用激进疗法,最终可能加重病情。
三、生态与文化的考量:我们是否忘了“城市的灵魂”?
我们不能否认,城市更新有其必要性。然而,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城市更是一代代人在此生活、奋斗、建立回忆的场所。老街区往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脉络与社群关系,一旦全面拆除重建,不只是硬体理空间的改变,更可能是集体记忆的消失。
如果我们不设法保留城市中的“文化器官”,便可能培植出一个个“功能强但没有灵魂”的都市体。
这些,怎么处理,都是关键。
医疗的最高目标不是延长生命,而是提升生活的质量。城市发展亦然。我们要打造的,不应只是宏伟的建筑群,而是一个让人民生活更安心、更有归属感的家园。
《城市翻新法案》不该成为拆毁社群的工具,而应是协助人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桥梁。这座桥,必须扎实、公平,也必须温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