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爱婷:电费调整须以民为本,政府应推行透明改革与数码援助配套
- Admin
- Jun 18
- 3 min read

针对市场上不断传出的电价上调预期,马青副总秘书邱爱婷律师呼吁政府,在制定任何关乎民生的能源政策时,务必坚持“以人为本、数码驱动、双向沟通”的治理理念,确保电价机制的调整既符合国家能源转型方向,也不应牺牲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邱爱婷指出,随着全球能源供需不稳、碳中和压力加剧,以及再生能源基础建设的迫切性,马来西亚的电力体系面临结构性成本上升的现实挑战。然而,她强调,改革必须建立在公平、透明与缓冲机制完备的前提下,否则将加重社会焦虑情绪,动摇经济与民心的信任基础。
“电力不只是一个商品,它是公共服务的核心。任何电价变动都牵动着家庭支出、企业营运乃至国家物价系统的连锁反应。政府必须以战略视角与民本思维双轨并进,谨慎处理。”
家庭压力渐升,电费改革不能“一刀切”
邱律师指出,当前不少家庭已面对通货膨胀、贷款压力、津贴削减等多重夹击。电价一旦上调,即使幅度不大,也可能在中长期内逐步蚕食家庭储蓄,特别是中产阶层(M40)往往游离在援助政策之外,陷入“收入看似不低、生活实则吃紧”的困境。
她呼吁政府应推动更加分层精细的电费补贴机制,结合大数据分析与收入评估,为M40群体建立“电费缓冲带”制度,避免政策误伤社会中坚。
中小企业成最大受冲击群体
在企业层面,邱爱婷提醒,电价变动将直接影响制造、服务、零售等广泛行业。中小企业本身已在高融资成本、原料波动与人力紧缺中挣扎,若营运电力支出进一步上扬,势必将压力转嫁至商品定价,推高整体物价水平。
“中小企业不是大财团,无法轻易消化能源成本上升带来的冲击。若政府无差别调价,恐怕将加速企业关停潮,损害就业与税收来源。”
她建议,政府可设立中小企业节能创新基金,通过提供数字电力管理工具、税务减免或软贷款,协助企业在绿色转型中实现“用电减、成本降、效率升”的目标。
提出三项系统性解决方案:科技、透明、教育并行
为了更具前瞻性地回应电力议题,邱爱婷建议政府可在网站与App平台上推出以下三项透明化与数字化配套,真正将公共能源服务带入“可理解、可预见、可协商”的新时代:
1、电费透明追踪平台:公布国家电价结构、燃料调整机制、补贴来源与用途,并提供模拟计算器让家庭或企业即时预估账单变化。
2、个性化用电报告系统:结合智能电表与AI分析,定期向用户提供用电习惯诊断与节能建议,鼓励全民参与碳减排。
3、绿色生活奖励机制:透过积分、税务抵扣或电费回扣,奖励采用节能设备、太阳能系统或低碳生活方式的家庭与商户。
“电力改革不能只是‘上调价格’四个字,它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数据驱动、价值导向的系统工程。”
电力转型不能让人民独自承担成本
邱爱婷最后强调,能源转型是国家不可避免的长程任务,但这场战役不应由人民单方面承担阵痛。唯有政策具备同理心、执行具备透明度、配套具备时代性,才能让改革真正落地生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