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糖征SST精制糖却免税,马汉顺:凸显三道结构性挑战
- Admin
- Jun 21
- 2 min read

马来亚糖厂(MSM)针对政府自7月1日起对“原糖”征收5%销售税(SST)表达高度关注。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认为,表面上这似乎只是企业对成本结构变化的反应,实则映照出我国税务制度设计上的盲区、政策沟通机制的断层,以及社会成本分摊模式的错位。
马汉顺指出,眼前的问题不止于一纸征税令,而是三道结构性挑战,政府必须认真对待。
一、结构错配的税务设计:为何征税出了“反向逻辑”?
我们必须厘清一个基本矛盾:精制糖作为民生基本品,依旧免税;但用于生产精制糖的原糖却突然被纳入征税范围。这种“原料征税、成品免税”的制度结构,听起来或许是财政技术上的精算操作,实则是典型的政策错配。
这好比两颗齿轮未能对准咬合,结果运转出来的不是效率,而是摩擦。最终的代价,不是由国家买单,而是由企业承担,再逐层转嫁至消费者,甚至动摇公共对政策稳定性的信任。
这并非孤立个案,而是源自一个更大的背景:政府因应财政赤字与开支刚性双重压力,自2024年起系统性扩大SST征收范围,涵盖电子服务、租赁、甚至原材料进口。目的虽是合理,但若不顾行业运作链条的逻辑与现实,就会如这次原糖课税,形成“自设障碍”的政策困局。
二、隐形成本的扩散效应:产业链将如何承压?
糖厂首席执行员赛费扎的忧虑,并非虚惊一场。身为业者,他明确指出,尽管部分成本可转嫁至企业客户,但因精制糖仍属顶价商品,无法自由定价,公司实际上承受着“成本上升却无转嫁空间”的双重夹击。
更值得关注的是,若糖厂被迫将部分压力传导至食品制造业、饮料加工业等非管制领域,其后果将是整个消费品链条成本上扬。这不仅将逐步侵蚀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也可能引发通胀压力,波及广义民生。
换言之,这不只是一个糖厂的盈亏问题,而是食品安全生态的连锁震荡。从面包到饮料、从食堂到超市货架,糖价波动将无声而深刻地影响马来西亚的千家万户。
三、制度沟通的断裂:谁负责政策的最后决策?
更让人警觉的是政策沟通机制的缺位。马来亚糖厂作为全国糖业主导企业,竟要在新税即将执行之际才“寻求厘清”、才“紧急沟通”,这已不是信息延误,而是机制失灵。
事实上,这种“临崖才知惊”的情境并非首见。无论是美容业征税、便利店租赁税、或早前对进口农产品征税争议,皆暴露一个共通病灶:决策层在推出政策前缺乏跨部门协调、行业预演与反馈机制。
这不是哪一个官员的疏忽,而是制度性预警机制的空白,导致政策自上而下落地时,底层执行单位措手不及,企业界唯有被动应对,民众最终承担后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