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锦贤:SATU制度合理吗?别让“能付费”取代“拼成绩”

  • Admin
  • Jun 28
  • 2 min read
ree

针对马大校长拿督斯里诺阿祖安日前对SATU招生制度的回应,马青中委林锦贤认为这番回应虽表面看似周全,但却回避我们真正关注的问题。


我们不反对大学制度提升、不反对国际化发展,也不反对大学探索多元招生机制。但制度的前提,必须是公平、透明与一致,不能让“能付费”慢慢取代“拼成绩”。


真正的问题,是标准是否一致?


马大校长多次强调“马大录取以绩效为准”,但大部分的质疑并非是否“看成绩”,而是:

- 不同招生管道之间,标准是否一致?

- UPU不能上的学生,是否通过SATU交钱就能入学?

- 考试、面试流程是否真正公平?还是只是走形式?


这些问题,校长一句“程序都有”无法释疑。程序是否公正,关键在于细节和标准是否对等。


“额外机会”不是人人有,而是有钱人才有


SATU被称为“额外机会”,但现实是——

这扇门,并非人人都有资格打开。


难道只有家境宽裕的家庭,才能负担动辄数十万甚至过半百万的学费吗?


成绩不够优异、但负担得起,就能入学;而成绩非常优秀、却家境一般的学生,却可能被挡在门外。”就连马大都开始看钱包,那么学生拼成绩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所谓“额外机会”,正在让“资源”凌驾“努力”,这是对广大家庭尤其是中下层学生的最大打击。


另外也是马青政治教育委员会及马华党校副主席的林锦贤也促马大不要再避重就轻,而应公开以下数据:

- 每年UPU与SATU各自的录取人数面试评分机制是否统一?

- 各热门科系的UPU与SATU比例(比如医学、药剂、牙科,法律,工程系等)


在这大数据时代,只有让数据说话,民众才能对大学制度保有信任。


若真如校长所言“一切按标准”,那就不该怕公开。


别让马来西亚教育制度变成“有钱优先”的管道


SATU制度的存在,是否正在将原本公平竞争的体系,悄悄转化成“只要付得起,就能进热门科系”的机制?

- 努力拼搏成绩的孩子,被一个“付费制度”轻易取代。

- 整个制度看起来很公平,实际却让努力无用、资源取胜。


这不是经济议题,而是公平议题、社会正义的问题。


我们呼吁高教部与各大学:

- 重新检视SATU制度是否偏离了公平轨道

- 在保留国际招生的前提下,优先保障本地学生机会

- 所有评估标准,必须透明、对等、可审查


最后也是马华霹雳联委特别事务主任兼马青木威区团团长林锦贤认同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所提出的建议及呼吁政府设立皇家委员会,召集前大学校长或教授、法律专家、专业团体的领导,或任何主张社会正义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并检视公立大学这项公开招生政策的利与弊,并确保公立大学回归办校宗旨。


新一代的我们需要的是看得见希望、靠得住努力的制度,而不是只能靠背景与钱包换来的门票。

Comments


  • Google+ Social Icon
  • Pinterest Social Icon
文章分类
新鲜热辣
联系管道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YouTube - White Circle
  • Twitter - White Circle
  • Instagram
  • Telegram
  • TikTok
  马华       蓝天
Copyright © 2020 Bulletin LANTIAN. All rights reserved. 蓝天● 版权所有,禁止擅自转贴节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