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凸显基设维护制度性疲劳,马汉顺:气爆案报告未安民心

  • Admin
  • Jul 2
  • 2 min read
ree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表示,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爆炸事故发生已三个月,官方调查报告虽然出炉,但居民的心仍未安。


谁也说不准,自己的家门口,是否就埋着一条“看不见的炸弹”。


国油公司在报告中指出,爆炸肇因包括地质沉降、土壤支撑不足、排水系统失衡与结构疲劳。但真正令人忧心的,是这句话:“全国2680公里管线沿线亦发现类似现象。”


这不仅是一起技术事故,更是照见我国在基础设施维护与风险管理方面的制度性疲劳。


从技术上讲,天然气管线本就应定期接受“完整性评估”;但若制度缺乏强制执行力、监管机制松散、责任归属不明,再详尽的报告,也难以换来人民的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地质沉降”绝非天灾,而常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后遗症”。高密度发展区中,长期的地基位移、周边工程施工、排水系统老化——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引爆隐患的导火线。


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仍停留在一种“事后总结式治理”的惯性之中:事发后才交代,事故后才审查,出事了才找人负责。如果如此,如何谈得上提前预警、主动预防?


真正的改革,必须从结构、制度、社区、技术与社会福利五个层面同步着手,系统推进。发布一份报告不等于尽责;唯有落实机制、建立预案、常态监督,才能真正让人民安心。


天然气管线如同城市的“血管”,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能等悲剧重演才去补漏洞,而应在“看不见的地方”,就提前做好最坏的打算与最好的准备。


事故可以解释,但不能被合理化;报告可以专业,但不能冷漠无情;治理可以复杂,但必须清晰负责。


我们必须汲取教训,将此事提升至立法层次,推动制定全国统一的天然气管道风险分级制度与定期风险报告义务。


我们所要的,不是又一场唏嘘,而是一个将“安全”内建为制度常态、公共意识与政策起点的国家。

Comments


  • Google+ Social Icon
  • Pinterest Social Icon
文章分类
新鲜热辣
联系管道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YouTube - White Circle
  • Twitter - White Circle
  • Instagram
  • Telegram
  • TikTok
  马华       蓝天
Copyright © 2020 Bulletin LANTIAN. All rights reserved. 蓝天● 版权所有,禁止擅自转贴节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