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邱爱婷:大学公开招生不应沦为隐性付费制度,公平原则须优先于财务考量

  • Admin
  • Jul 3
  • 2 min read
ree

马青副总秘书兼执业律师邱爱婷表示,政府大学近年来逐步引入的“公开招生通道”制度虽名为多元化收入之举,但若以此作为绕过正常录取程序的手段,将对教育公平造成深远伤害,甚至动摇公共教育的基本正当性。


邱爱婷指出,任何一个公平的高等教育体系,理应以学生的学术能力、综合表现与志愿为基础进行选拔,而非因其家庭经济条件而决定能否进入热门科系。


“当一名CGPA 4.0的优秀学生被拒于首选科系之外,只因无法支付如同私立大学的高额学费,却被建议‘若付钱仍可入读’,这不仅仅是制度设计的缺陷,而是对公平原则的背离。”


“双轨通道”加剧教育阶层分化


邱律师指出,当前所谓“公开招生”机制,其实正在悄悄推动一种不对称的双轨入学制度,一条为依靠成绩竞争的学生,另一条则为“能付费者而设”。


“当钱成为决定是否能修读医学、牙科、工程等关键科系的关键门槛,那些家庭背景较弱、但努力不懈考获佳绩的学生将被制度边缘化。这不仅对他们不公,也削弱国家对公平机会的承诺。”


她指出,这种制度的扩张,正在淡化STPM、预科班等公共选拔机制的实质意义,转而以“隐性商业化”方式将教育变为“资源竞价”,这不仅危险,也背离国立大学设立的初衷。


制度改革不等于教育商品化


回应部分学者提出“大学自负盈亏”的财政压力观点时,邱爱婷表示,理解公立大学面对的预算紧缩现实,但制度设计应着眼长远,不可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


“教育不是营利企业,公共大学的存在正是为了打破出身限制,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向上流动的管道。若大学财政困难,解决方法应从提升研发转化效益、产业合作、优化运营等多元方式入手,而非对学生征收额外性选择税。”


她强调,当前政府正推行财政整顿与开源节流政策,但这并不能成为将大学转向“高收费优先录取”模式的合理化理由。


政府必须履行资助责任,避免转嫁于民


她强调,根本的问题在于政府是否仍愿意承担公共教育作为“社会流动引擎”的角色,而不是将责任转嫁给学生与家庭。


“政府若减少对大学的拨款,却不对高等教育结构作出制度性保护,那最终受害的将是那些最需要教育改变命运的青年一代。”


为此,她呼吁:

1. 冻结扩大SATU招生比例,并设定透明审查标准;

2. 公布各科系录取比例与收费通道人数,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3. 恢复对热门公共大学的基本拨款保障机制,以稳定关键领域人才培养。


“公平入学不应是奢侈品,国家不能一边倡导教育转型,一边却默许贫穷成为限制选择的理由。”


邱爱婷最后强调,马来西亚在全球教育竞争中,不能只看排名与商业模型,更要坚守一个根本信念:再优秀的大学,也不该建立在排除寒门学子的代价之上。

Comments


  • Google+ Social Icon
  • Pinterest Social Icon
文章分类
新鲜热辣
联系管道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YouTube - White Circle
  • Twitter - White Circle
  • Instagram
  • Telegram
  • TikTok
  马华       蓝天
Copyright © 2020 Bulletin LANTIAN. All rights reserved. 蓝天● 版权所有,禁止擅自转贴节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