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恤民情应停征蔬菜SST,马汉顺:税制需正视五事实
- Admin
- Jul 5
- 3 min read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强调,税收政策应精准设计、兼顾公平。民间呼吁政府在落实任何影响广泛的政策前,应深思熟虑、稳妥推进,并优先保障基本民生所需。金针菇的故事,不仅是饭桌上的一盘蔬菜,映照的是政策的温度,也是人民心声的分贝。
马汉顺指出,政府若真心体恤民情,应立即叫停对民生蔬菜征税的做法,广纳业界与民间意见,从根本上重新检视我国的税制结构与粮食安全策略。一个连金针菇都要纳税的国家,其人民的餐桌,已不再是温饱的象征,而是一纸张单后的沉重计账。
政府必须正视以下五个基本的事实:
第一、政策仓促,资讯混乱,反映执行粗糙
一项关乎生计与物价的政策,竟连执行层级都难以厘清,批发商公会不知所措,官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生菇,有的说是罐头菇,至今连完整的征税清单都未能公布。此等政策既无准备、亦缺协调,犹如闭门造车。若连税务范围都解释不清,那又如何要求人民信服其正当性?政策应当建立在数据与沟通的基础上,而非仓促与混乱。
第二、蔬菜是日常必需,不应与奢侈品同列征税
在物价高涨、百姓叫苦的年代,政府却选择向金针菇、杏鲍菇、粉葛等日常蔬菜征收SST,实属失焦。金针菇不是松露,粉葛不是鱼翅,而是普罗大众的饭桌常客,是长者的汤锅、母亲的炖品、小贩摊前的一勺朴素。对这类“穷人菜”征税,是把政策的矛头对准最底层的柴米油盐。“减轻人民负担”不能只是口号,更应体现在每一个午餐便当与菜市场的菜篮中。
第三、税务压力最终仍将回到人民身上
菇类本就利润微薄,业者无法吸纳SST,必然转嫁于消费端。涨幅虽仅数仙,但对收入有限的家庭而言,分分角角累积下来就是一周一月的支出变化。更何况,进口水果已被征税,SST或将复征,汇率持续波动,人民的餐桌早已成了财政政策的试验场。政府不应把国家的税收缺口,转嫁到家庭三菜一汤的小锅饭上。
第四、农业结构未稳,贸然征税只会削弱粮食韧性
马来西亚菇类八成依赖进口,番薯、粉葛亦非本地农民大量种植。政府若未建立稳固的本地供应体系,便对进口作物加税,等同饮鸩止渴。进口蔬菜涨价后,需求下跌,业者缩减订单,本地农民却无力补上缺口,最终只会导致价格更不稳定、消费者更难选择,粮食安全愈加脆弱。要人民多吃蔬菜,却又课以重税,岂非自相矛盾?
第五、制度漏洞未补,只会加剧不公与失序
当合法商家要报税、纳税、被查账,而非法外籍经营者却逃避制度、倾销低价、全数套利,征税不仅加剧市场不公,更让守法者无以为继。政策若不能同步堵住漏洞,终将令良币驱逐劣币,市场失序,税收反降。与其急着“割肉征税”,不如优先“止血补漏”。这是公共治理的起码逻辑,也是维系公平的最低底线。
征税不是错,但错在失衡与失序;政策不是不能动,但动前须明大局,把握轻重。若政府真要为人民解压,便应从最基本的蔬菜做起。因为饭桌之重,从来不是菜价的问题,而是民心的问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