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出走不能只靠“挽留”两个字,马汉顺:是时候启动结构性改革
- Admin
- Jul 15
- 4 min read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指出,新加坡及国外的医院来马“抢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薪资诱人、制度健全、职业发展畅通,对一批挣扎在合约体制、长期等待转正的本地医生而言,这是极具现实吸引力的选择。
卫生部长祖基菲里阿末近日坦言,政府无法限制医护人员赴海外执业,但正“积极推行多项措施”,以“挽留人才”。马汉顺对此认为,部长言辞诚恳,用意良善,令人愿意相信他是真心关注医疗人才流失的问题。
但身为医生,我必须坦率指出:愿望无法代替制度,承诺也不能掩盖结构性的积弊。实际上,这是制度的流失,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部长强调,《东盟服务框架协议》赋予医生跨国流动的自由,将医生出走归咎为“个人选择”。这在法律层面说得过去,但在政策层面,却忽略了更深层的现实——究竟是什么制度性因素,迫使我们的医生“不得不走”?
今天的问题,早已不是“要不要留下”的自由选择,而是“留下来有没有希望”的无奈现实:例如,合约医生制度长期悬而未决;专科培训机会稀少且不透明;薪资待遇与晋升路径停滞不前;公共医院人手短缺、超负荷运作;公私医疗体系脱节,人才被动流动。
一个国家若无法提供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医生“用脚投票”,是迟早的事。这是因为,合约制度已从临时应急,变成制度性剥夺。
部长解释,合约制度原是应对毕业生过剩与岗位有限的“临时机制”。然而,这套机制实施至今已有多年,非但未被取代,反而演变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剥夺,让一整代年轻医生陷入职业不安。
不少医生服务6年、仍未转正;有者考上专科,却苦无资源支持继续深造。人生规划被迫搁置,成家立业遥遥无期;而他们的同班同学,早已在新加坡、澳洲、英国展开稳定人生。
如今部长指出“医学毕业生人数已明显减少,政府有空间扩大聘任”。我乐观其成,但必须强调:我们要的,不只是口头上的“空间”,而是制度性的“保障”。
因此,人才挽留,不能靠一纸愿望。“我们希望能挽留高级专科医生、护士与专科医师。”部长说得没错。但我要提醒:这些人才,不会因为一句“希望”就改变职业去向。
人才挽留,薪资只是表面,制度才是根本。若政府真心想留住医生,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清晰而可行的未来路径:
第一、国家有长远的人力规划;
第二、努力不会被官僚体系埋没;
第三、深造机会制度化,而非靠运气;
第四、晋升制度公平透明,不靠关系;
第五、公共服务以专业为导向,不受政治风向左右。
只有当医生看到前景,而不是迷雾,他们才愿意留下。我们必须承认,“补洞式”管理,早已落伍。
部长表示,卫生部将确保一旦出现职位空缺,即刻从合约医生中遴选填补。听起来讲求效率,实际上依然是一种被动应对机制。
我们不能总是等到“有人离职”,才“有人转正”。这种“补洞式”人事管理,早已落伍。国家需要的,不是随时能被替换的“人力资源”,而是一群愿意扎根、专业投入、长远发展的医疗团队。
马汉顺为此提出五点建议以挽留人才,供卫生部认真考虑:
1. 立法保障合约医生转正机制
明确设立转正评估框架与年限上限,例如服务满五年、考核达标者可自动转为永久职位,避免人事政策反复无常,造成制度不安。
2. 扩大专科培训名额,制度化遴选程序
依据各州医疗负荷,开放更多本地专科名额,并改革选拔机制,杜绝黑箱与裙带文化,让医生凭实力深造。
3. 制定医疗人力国家发展蓝图(2025–2040)
由卫生部、公共服务局与高教部共同协作,明确不同阶段人手需求、培训路径、晋升制度,作为长期人力政策指导。
4. 调整薪资结构与设立发展激励机制
缩小合约与永久医生的薪资差距,增设“偏远服务津贴”与“深造奖励基金”,提升公共医疗岗位的吸引力与稳定性。
5. 成立“医疗人才挽留与回流委员会”
仿效台湾经验,制定海外医疗人才回流配套政策,主动联系在外马来西亚医生,为国家医疗体系注入新血与旧将。
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医生,而是信任。马来西亚并不缺医生,缺的是一套让人愿意留下来的制度。
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人力,而是人才对国家制度的信任。医疗,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医生不是可以随意替换的劳动力,而是用时间、经验、理想累积而成的国家资本。
若我们还想保有一套有尊严、有专业、有温度的公共医疗体系,改革必须现在开始。停止临时回应,终结口头承诺,启动结构性改革,重建制度信心。
挽留人才,不只是行政任务,更是一项国家信任的修复工程。此时不改,更待何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