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工资追不上生活成本,马汉顺提3建议纠正结构性失衡

  • Admin
  • 6 hours ago
  • 3 min read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表示,工资与生活成本背离的现实问题,不是个人或家庭的感受,而是结构性失衡。


马汉顺认为,想要解救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厘清病灶所在,从而正确诊断。若将当前社会经济问题比作人体,那么“工资长期原地踏步”与“物价节节上升”之间的脱节,已不仅是轻微不适,而是结构性的循环性贫困症候群。


根据《阳光日报》报道,不论是武吉古晋或沙白安南,当地民众对政府政策的期待,已从“金钱援助”转向“系统性改革”。这反映出民众判断力的提升,也显示问题早已超出“临时止痛药”的范畴,必须“动手术”。


至少有四个深层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一、物价调控失效:成本推高、税务压力、市场垄断行为等,使得政府难以有效压低生活物资价格。即使人民收入增加,购买力依旧被削弱。


二、工资调整机制缺位:大马最低工资的调整缺乏透明与制度化依据,往往滞后于现实通膨——仿佛体温升高了,体温计却依然显示“正常”。


三、城乡成本边界模糊:过去“郊区成本较低”的印象正在瓦解,许多郊区基本物资价格已贴近城市,但工作机会与工资待遇仍大幅落后。


四、政策重短轻长:政府习惯于以一次性援助或优惠券博取掌声,长期性的结构改革与生产力投资却常被边缘化。


因为这样,大家深受影响,基层家庭成为“制度失衡”最大受害者。他们的消费能力疲软,钱还没入账,就已分配完毕——生活基本需求成为一场数字游戏。有的人心理健康甚至大受影响。长时间的财务焦虑,削弱家庭稳定性,亦影响社会信任感。中产阶级向下滑落,许多自认“尚可”的家庭,开始体验生活水准退化。此外,因为经济结构扭曲,民间消费减弱,企业难以扩张,国家经济成长陷入“内需贫血”。


面对这个问题,马汉顺提出三个建议:


第一、制度化工资与物价同步机制:建立工资指数制度,由一个独立委员会参考通膨率、地区生活成本、生产力数据,每两年自动评估最低工资。同时,加强物价透明度平台,强化公信力与市场监督。


第二、设立“民生底线”价格区间:对粮油米糖等基础物品设“天花板价”,并对中下游供应链进行分层审计,避免层层剥削。同时,推动“合作社式”民生商店,在郊区提供政府补贴的物品销售点。


第三、推动“生产性就业”政策:与其补贴生活,不如补贴企业聘请工人,特别是制造业、农业与照护行业,创造更多实际岗位。我们必须鼓励“乡区小工厂”或微型企业发展,结合地方资源与数码平台,提升就业机会。


总的来说,政府不要给了人民一把伞,仍然要问为何总是下雨?老百姓的声音,是千万基层的缩影。他们不是只求现金援助,而是要求一个可以自立的制度框架——这一点,是任何理性施政者都不能忽视的警钟。


要让工资跟得上生活,不应只是“加薪”,而是让制度与价格之间形成健康的节奏。我必须提醒:“制度没有逻辑,人民就只剩算计;政策没有结构,国家就只能靠施舍。”

Comments


  • Google+ Social Icon
  • Pinterest Social Icon
文章分类
新鲜热辣
联系管道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YouTube - White Circle
  • Twitter - White Circle
  • Instagram
  • Telegram
  • TikTok
  马华       蓝天
Copyright © 2020 Bulletin LANTIAN. All rights reserved. 蓝天● 版权所有,禁止擅自转贴节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