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顺:刻舟求剑式AI治理,是否能赶得上未来?
- Admin
- Jul 20
- 2 min read

数码部长哥宾星日前指出,政府预计于今年推介《2026至2030年人工智慧(AI)技术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我国对AI使用的指引。这项计划,是继去年推出《国家AI治理与伦理指南(AIGE)》之后,政府迈出的“第二步”。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认为,凡事有章可循,是治国理政的常识;但若“行动计划”只是挂在墙上的指南、“路线图”只是纸上谈兵的蓝图,缺乏清晰机制与执行力,那便难免重蹈“刻舟求剑”的荒谬——技术突飞猛进,而政策却仍在原地画圈。
他进一步提出五点具体忧虑:
一、AI日新月异,政府反应滞后
AI发展以月计、以周计,而我国政策惯性却是“三年起草、五年发布、七年检讨”。当计划好不容易出台,技术早已进入下一个世代。治理科技,不能靠旧思维与旧速度。问题不是有没有计划,而是有没有及时响应的机制。
二、只谈“伦理”,不立法规,难当防线
《AIGE》重伦理,却轻监管;然而在现实世界里,温和劝告敌不过算法滥用。诈骗、深伪、操控数据,早已跨越底线。AI治理不能只靠“君子协定”,必须以法规为盾,技术为矛,伦理为辅,才能真正防范滥权与滥用。
三、AI不是中性工具,关键在“谁在用”
部长强调“防止被滥用”,但问题从未只是“使用”本身,而是使用者是谁、是否受监管、是否有问责。AI进校园、进办公室,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如何划分?政府自己又是否以身作则?若连AI采购与部署都缺乏透明机制,何来公信力?
四、数据主权模糊,智慧将成“外包”
AI依赖数据训练,数据就是权力。但我国至今尚无清晰的“国家数据主权”法制架构,不设边界地让国外平台攫取数据,只会让马来西亚的AI发展沦为“外包智慧”。若新计划回避平台治理与数据控制,那只是一场空转。
五、蓝图满天飞,落实却常缺席
过去的经验一再说明,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计划。从“转型纲要”到“国家路线图”,政府擅长“高调启动”,却常“低调收场”。人民不需要更多的文件,而需要明确的进度表、评估机制与法律保障。否则,再好的“指引”也不过是精美封面下的空壳。
我不反对行动计划,更不否认政府有意推动AI治理的努力。但我担心,我们正在走向一种“计划治国”的幻象:把写好一份蓝图,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
比起2030年的远景蓝图,我们更该问:2025年的今天,我们有没有法律机制遏止AI诈骗?有没有独立机构监管AI滥权?有没有为中小企业建立公平训练模型的基础资源?
别让AI治理成为文书的胜利,却是现实的失败。写一百份指南,不如落实一条监管条例。刻舟求剑的故事,不该在AI时代重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