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马汉顺:对筹款剩余课所得税,冲击慈善公益领域

  • Admin
  • Jul 21
  • 2 min read
ree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表示,内陆税收局拟对社团举办活动后剩余的筹款款项征收所得税,措施不但将对华团运作带来巨大冲击,也将冲击华团的热忱。


他强调,一个政府的宽容,不在于税务容许多少盈利,而在于国家财政如何善待那些无利可图却默默付出的团体。


马汉顺指出,政府必须从至少五个层面正视其中的问题:


一、混淆“盈余”与“营利”,本质差别天壤之别


社团的宗旨,是服务社群、推动文化、教育、慈善与公益,而非追求利润最大化。将非营利团体活动后的“结余”一律视作“营利”,并课以所得税,无异于将志业等同于生意,把公益误作逐利。这不仅是一种认知上的错误,也可能在行政上制造寒蝉效应,使各地社团自我审查、不敢筹款、不敢规划长远活动。


二、未审先课,形同“惩罚成功”


社团办一场活动,若能有效节省开销、争取资源,最终有剩余结转下届用途,原是管理有方、未雨绸缪之举。如今却因为“办得好、节省了”而遭到课税,形同对努力者加以惩罚。这种逻辑若推广至其他领域,恐怕连学校义卖会、慈善筹款晚宴,也会一并受到波及,荒谬之极。


三、行政扰民,资源消耗本末倒置


社团大多倚赖志工维持日常运作,如今却需投入更多精力应付税务定义与报表厘清,聘请会计师,追踪账目细节,这种行政负担将大大削弱本应专注的文化与社区服务。纳税制度若变成“技术性繁文缛节”,不仅劳民伤财,更使小型社团首当其冲,被迫边缘化甚至关闭。


四、打击文化公益领域,损害国家软实力


华团历来在维护母语教育、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如今却因税制调整而被迫缩小活动规模或取消计划,长远将影响国家文化生态与民间凝聚力。这不只是税收问题,更是国家如何对待文化力量、对待志愿精神的格局。


五、改革应有过渡期与弹性机制


若内陆税收局确实有意厘清社团财务结构、避免滥用,也应本着循序渐进、沟通协调的原则进行,而不是突如其来、大棒伺候。政府与财政部更应介入协调,制定明确指南,设立最低课税门槛、豁免机制、过渡期安排等,避免“一刀切”误伤无辜,摧毁数十年来民间积累的信任与活力。

Comments


  • Google+ Social Icon
  • Pinterest Social Icon
文章分类
新鲜热辣
联系管道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YouTube - White Circle
  • Twitter - White Circle
  • Instagram
  • Telegram
  • TikTok
  马华       蓝天
Copyright © 2020 Bulletin LANTIAN. All rights reserved. 蓝天● 版权所有,禁止擅自转贴节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