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外科手术病人等到“天荒地老”,马汉顺:曝国家医疗体系结构失衡
- Admin
- Jul 24
- 3 min read

卫生部长祖基菲里阿末日前披露,全国政府医院目前有2293名病人等待动心胸外科手术,最长等候期高达7个月;而在儿科心胸手术方面,也有603宗择期个案,平均等待时间更是惊人的21个月。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强调,这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2293颗焦急的心,603个煎熬的家庭。
我们都知道,病人的心在等,命不能等——心胸手术等候潮背后的国家病灶,需要严正看待。
身为一名心脏专科医生,我必须严正指出:心胸疾病,并非“慢慢等”就能等来的痊愈。对许多病患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等得越久,病情越复杂,风险越高;一旦手术延误,不仅成功率下降,更可能错过唯一的黄金治疗期。
那么,究竟为何病人会“等到天荒地老”?这类大规模、系统性的手术延误,绝非个别医院的问题,而是国家医疗体系深层结构失衡的具体反映:
一、人手严重短缺,尤其是专科医生
政府医院的心胸外科人手早已严重不足。受制于合约制度的不确定性,大批医生流向私人医院或海外体系,剩下来的却要承担日益庞大的病患数量。一个医生、两只手,却要对抗几百宗手术需求,如何可能?
二、设施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心胸外科的设备,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医院,资源分布严重失衡。东马与偏远地区的医院甚至无力开展心胸手术,病人只能被转介至城市排长队。对偏远病患而言,未战已输。
三、政策重心错位
尽管国家医疗预算逐年增长,但重心多落在兴建新院、采购器械,却忽视了专科人才的保留、训练制度的强化,以及调度机制的优化。医疗系统仿佛“肿胀的身躯,疲弱的心脏”,看似庞大,实则空虚。
不管怎样,儿童心脏病,岂能等到“成年”?我极之忧心的是儿科心胸手术领域。21个月的平均等待期,对一个新生儿来说,几乎等于人生的全部。许多先天性心脏缺陷,必须在关键成长阶段及时处理,错过了手术窗口,等同永远错过健康成长的机会。
请设身处地想一想:父母日夜守在病床前,医生却无奈地说:“再等等。” 这不是医疗疏忽,而是制度性无能,比病魔更加残酷。
我提出五项紧急对策,供卫生部参考:
1. 动用“特案拨款”,尽快清除等待名单
参考疫情期间非常机制,设立“心胸手术特别基金”,委托私人医院或大学医疗中心代为处理积压手术。人民的生命,不应因为资源归属而被延误。
2. 启动“海外专科人才引进计划”
短期内引进受认证的外籍心胸外科医生,安排在政府医院服务2至3年,与本地医生协同手术、提升效率、促成技术交流。
3. 建立全国统一排期与调度平台
由卫生部设立中央数据平台,整合全国心胸手术个案,进行智能排序与人力资源分配,杜绝“有人等命、有院空闲”的不合理状况。
4. 加速培育心胸外科专才
心胸外科属高技术、高压力的冷门专科。政府应提供奖学金、减免义务服务、加强培训配套,吸引更多年轻医生加入行列。否则,再不改革,连导师也将青黄不接。
5. 落实“医护留才政策”
长远而言,若不改革合约制度、改善薪资待遇与工作环境,“医生留不住”的问题只会不断蔓延,从心胸科扩大至整个公共医疗体系。
别让“医等”变成“遗等”
马来西亚不能成为一个病人等不起、医生留不住的国家。每一宗被延误的手术,不只是卫生部的KPI,更是一家人的命运和希望。
我们不能再用“制度有限”来搪塞生命的代价。如果改革迟缓、反应迟钝,倒下的,不只是病患,更是人民对公共医疗体系的信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