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K13是否纳入华小?马汉顺:政府不能回避4关键问题
- Admin
- Aug 1
- 3 min read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表示,第十三大马计划(RMK13)迈入最后阶段,然而国家整体教育发展规划是否真正纳入华小,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新学校的建设、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皆属攸关全民福祉的关键议题,政府绝不能继续选择性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马汉顺强调,这绝非华社对“特权”的争取,而是宪法保障下,所有源流教育体系应享有的基本权益。华小作为马来西亚教育体制的一部分,发展应在国家教育蓝图中被正面肯定。然而在本轮发展计划中,华小的未来依旧悬而未解,令人忧虑。
教育部目前统计显示,全国1304所华小中,仅有588所设有附属学前班,覆盖率约为45%,远低于国小九成以上的普及水平。这组数字不只是统计上的差距,同时揭示了资源配置上的系统性不公。
更严重的是,这种差距已对母语教育造成直接冲击。许多华裔学生在进入小学前,便已被迫脱离熟悉的语言环境,失去母语启蒙的关键时期。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一旦错过,补偿代价将极为沉重,甚至可能无可挽回。
值得注意的是,华小要设立附属学前班,仍需经过冗长的申请与批准程序,不论财政拨款,或者师资培训,也长期处于劣势。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坦然承认政府在制度设计与执行力上仍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若政府真有意推动华小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具体、有进度的政策措施。不仅是允许华小增建,更应主动规划、设立、制度化附属学前教育单位。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小建立语言文化上的自信,也有助于小学阶段的课程衔接与学习成效。
我们也必须重新检视国家资源的分配机制。2025年度财政预算中,教育领域获得高达670亿令吉的拨款,占全国总预算的最大比例。如此庞大的资源,理应体现国家多元文化的现实,而非单一体系的独享成果。
教育资源的分配,应遵循多元、公平与区域平衡三项原则。若华小、泰米尔小、国民型华文中学,以及乡区的微型学校持续在资源上被边缘化,不仅违背国家团结政策的初衷,也将加剧城乡、族群与教育机会之间的裂痕。
因此,政府不能再回避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第一,为何国小几乎全面设有学前班,而华小却不到一半?
第二,为何在部分新学校建设计划中,完全看不到华小的身影?
第三,为何华小在师资培训与调派方面,长期处于短缺与忽视的状态?
第四,为何乡区微型华小多次申请改善校舍,却屡屡石沉大海?
这些问题,政府不能再以“逐步改善”、“持续评估”来搪塞,不能顺手推诿所谓“技术问题”。如果教育部真诚致力于全民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给予各源流学校平等对待,制定具法律约束力的资源分配机制,防止政策因政局变动、官僚偏见或行政惯性而倾斜失衡。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共存的国家,而教育,是连接世代的文化桥梁、价值载体与身份认同的根基。一个不重视母语教育的国家,不可能培育出真正多元、包容且具世界竞争力的公民。
华社从不要求特权,但有权要求公平;从不妨碍国家统一,却坚定维护多元并存的尊严与底线。
因此,我们促请政府在第十三大马计划的收官阶段,正式回应以下三项关键诉求:
一、明确规划未来新建学校时,必须包括华小与泰米尔小,确保所有族群子弟皆能在熟悉的语言与文化环境中接受基础教育。
二、设立专项基金,并设定执行时间表,推动在全数华小设立附属学前教育班,提升现有学前班的设施与师资质量。
三、改革资源分配机制,确保各源流学校在拨款、校舍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设计,享有同等权利,杜绝系统性边缘化。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工程,不应划分族群,也不应沦为政治妥协的筹码。唯有在教育制度中真正实现平等与尊重,国家团结才有根基,人民希望才有方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