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黄绍敏:财政纪律值得肯定,但人民不能是减赤改革的代价

  • Admin
  • Aug 2
  • 2 min read
ree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昨日在国会提呈的《第13大马计划》(RMK13)中,再次强调财政改革与控制赤字是政府的优先议程之一。对此,马青彭亨州团长黄绍敏肯定政府勇于承认高债务与财政压力,并将财政纪律写入《财政责任法案》,是一项朝制度化治理迈进的正向举措。

 

然而我们也必须提醒政府:财政纪律不能以牺牲人民福祉为代价,更不能沦为“数字好看,生活更苦”的冷漠改革。

 

回顾赤字历史:数据不会说谎

 

根据国际数据库数据显示,马来西亚过去多年赤字平均维持在合理水平:

- 2013–2019年:财政赤字占GDP平均为 2.5% 左右

- 疫情高峰2020:飙升至 4.9%

- 2021:攀至 6.0%

 

2022年开始,安华政府确实成功将赤字从5.5%(2022)逐年压低至4.1%(2024),并在RMK13中承诺将于2025年进一步降至3.8%。

 

我们赞赏财政纪律目标设定明确。但问题是:赤字下降靠的是什么?是制度效率?还是将负担转嫁给人民,对人民征收各种税收?

 

隐忧一:人民正默默为“减赤字”埋单

 

- 柴油补贴取消、商业煤气价格翻倍、小贩承受高企运营成本;

- 电费、食材、交通涨价潮一波接一波;

- 同时,中产M40夹心层——“不够穷领援助、不够富自保”——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我们必须质问:政府“精准补贴”的分层机制,是否真正精准?为何不愿公开援助发放标准与数据?而补贴系统漏洞和基层混乱,却无人负责?

 

隐忧二:“使用者付费”正悄然私有化公共责任

 

政府在RMK13中表明,将扩大“User-Pay”与PPP私营合作模式,减轻公共财务负担。我们提醒:在缺乏监控与问责的前提下,“使用者付费”极有可能削弱政府对教育、医疗、交通等基本服务的公平责任。

 

私营效率不是万能;国家责任不能“外包”。

 

要改革,也要有底线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发布RMK13财政改革半年进度报告,包括:

- 赤字来源分析

- 各项补贴削减后影响评估

- 赤字降低是否靠“提高收入”或“削减保障”

2. 公布各项津贴与援助资料库,保障公众监督权。

3. 设立M40夹心层“缓冲机制”,如税务减免、过渡津贴。

4. 划定国家服务“不可User-Pay”底线:教育、医疗、电力基本用量应为公共责任不可让渡。

 

我们赞成财政必须有纪律,赤字不能无底线。但一个政府的责任,不仅是让账面数字好看,更重要是要确保减赤过程不让人民成为牺牲品。

 

若“精明治理”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国人吃不起、住不起、活得焦虑,那我们必须问:这样的财政改革,到底是谁的胜利?

Comments


  • Google+ Social Icon
  • Pinterest Social Icon
文章分类
新鲜热辣
联系管道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YouTube - White Circle
  • Twitter - White Circle
  • Instagram
  • Telegram
  • TikTok
  马华       蓝天
Copyright © 2020 Bulletin LANTIAN. All rights reserved. 蓝天● 版权所有,禁止擅自转贴节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