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巨额资源换美降关税短期成果?邱爱婷:政府应采5行动为民众释疑
- Admin
- Aug 6
- 2 min read

针对政府宣布与美国达成总值逾2400亿美元(约1兆零172亿令吉)的采购与投资承诺,以换取美方将马来西亚出口产品关税从25%下调至19%,马青副总秘书邱爱婷律师表示,政府必须正视人民对该协议“以巨额资源换取短期税务成果”的合理质疑,并清楚交代这项涉及国家未来经济自主权的重大决策,其背后的成本效益、法律保障与长远规划。
她指出,这项交易涵盖了高达1500亿美元的高科技采购、190亿美元的波音飞机、每年34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LNG)、4260万美元的煤炭,以及逾百亿美元的电讯设备与未来十年的对美投资。内容之广泛,触及我国能源、航空、通讯、制造等关键领域,非同小可,令人担忧政府是否为了短期的对美贸易让利,而不惜以国家主权、财政独立与战略资源作为“外交筹码”。
邱爱婷强调,虽然出口关税下调表面上有利于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但我们必须质问:这一兆令吉的对价,是否真能换来6%的税务优惠所带来的长期实质利益?如果这笔巨额交易将由国家企业、纳税人或未来财政承担,那么整个国家经济可能就此背上沉重包袱。她指出,这类结构性安排绝不能在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被轻率签署,政府必须向人民公开全部协议细节,确保公共资源不被滥用。
她进一步指出,该协议潜藏三项重大风险。首先是财政与汇率冲击——大规模美元计价的采购将对马币形成压力,间接推高进口成本和国内通胀。第二是能源与战略依赖风险——过度依赖美国提供的液化天然气和煤炭,将削弱我国能源主权,甚至影响能源价格稳定。第三是本地中小企业或被边缘化——如此庞大的订单若无法分配给本地制造与供应链,将造成市场失衡,打击本地产业发展。
因此,她呼吁政府立即采取五项具体行动:一、立即公布所有对美协议及采购安排的原文,接受国会审查;二、成立由国会监督的跨党派战略协议评估小组;三、明确划定国家关键领域不得被外资主导的红线;四、制定中小企业优先参与机制,确保经济成果共享;五、每年公开交易绩效报告,接受舆论与民意检验。
邱爱婷最后强调,马来西亚不反对开放贸易与国际合作,但这不等于可以盲目签订高风险协定,更不能为了短期外交成果,出卖国家长期利益。
她表明,马青将持续监督此事发展,坚守国家经济主权,确保人民的每一分钱不会被用于包装外交业绩,而是投入真正可持续、有益全民的战略投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