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强:2026财案方向虽正确,惟中小企业被边缘化
- Admin
- 9 minutes ago
- 4 min read

针对首相兼财政部长拿督斯里安华今日在国会提呈主题为“人民预算——让改革成果回馈人民”的2026年财政预算案,马华副总会长兼经济与中小企业事务委员会主席拿督刘亚强认为,此预算在宏观方向上值得肯定,尤其在财政纪律、廉政治理及创新驱动方面展现改革意志;然而,从中小企业(SME)角度来看,预算案依然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即方向正确却执行不足、分配失衡。
口号多于落实,执行信任仍然不足
预算案宣布的投资数字亮眼,但政府在执行方面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依旧薄弱。
过去几年,多项所谓创新或中小企业振兴计划最终停留在“宣告阶段”,拨款落实率低,审批程序繁琐。
中小企业不需要更多的新口号,而需要清晰、简化、能落实的支援机制。
“人民与企业要看到的不是新口号,而是真正能减轻营运压力的政策行动。”
精准补贴不能变成“精准削减”
政府大力推行“精准补贴”政策,但许多微型企业、小贩、运输业者反映,他们在系统中被排除,
油价、电费与原材料成本上升,直接侵蚀利润。
政府必须公开补贴机制与受惠名单,避免基层中小业者被制度遗忘。
“精准补贴的意义是‘精准帮助’,而不是‘精准排除’。”
精准补贴应兼顾中产与中下层
政府通过精准化补贴节省约155亿令吉,但同时必须关注中产阶层的生活压力。
马华经济与中小企业事务委员会建议政府:
1. 扩大中产与中下层的税务减免,例如教育、医疗、育儿及保险支出;
2. 鼓励个人终身学习,凡参与AI、数字或技能提升课程者应享有税务回扣;
3. 确保补贴系统公开透明,设立“e-Subsidi Tracker”让民众查询资格与发放记录。
精准不应意味着“排除”,政府必须防止真正有需要的群体被遗漏。
区域发展应更均衡与透明
预算案中沙巴与砂拉越的拨款显著提升,这值得肯定,但应确保资金公平分配到州内偏远地区,并公开每项项目的进展。
马华经济与中小企业事务委员会建议政府建立“Belanjawan MADANI Tracker”公开平台,让人民可实时监督全国各州的工程进度与拨款使用。
透明执行不仅能提升信任,也能防止地方层级的浪费与滥用。
AI与高科技投资必须让中小企业受惠
预算案大篇幅提到人工智能、半导体及绿色经济投资,但受惠主体仍以大型企业与外资公司为主。
中小企业才是国家经济的真正骨干,占全国企业总数97%、提供就业七成。
马华经济与中小企业事务委员会建议:
- 设立“SME数字转型配对基金”,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
- 给予采用AI、自动化及绿色技术的中小企业税务回扣;
- 推动“Industry-Academia AI Hub”,让中小企业共享大学科研成果。
“国家谈AI的同时,也必须确保小企业不会被科技浪潮淘汰。”
融资与现金流仍是最大痛点
虽然预算案延续BSN与TEKUN的微贷款计划,但额度有限、审批时间过长。
马华经济与中小企业事务委员会建议:
- 政府应通过信用担保机构(CGC)为中小企业提供更高比例担保;
- 允许数字化企业融资平台合法参与政府贷款配对计划;
- 加强供应链付款纪律,避免政府机构或大型承包商长期拖欠中小企业款项。
“中小企业的最大困难不是没订单,而是收不到钱。”
教育与技能投资应回归经济核心
马华经济与中小企业事务委员会支持政府推动AI与TVET教育,但现阶段缺乏连贯的系统设计。
政府应设立“未来技能基金(Future Skills Fund)”,把财政节约部分投入教育与再培训,确保青年与劳动力能应对AI时代的产业转型。
官僚层面臃肿,应以效率改革取代机构堆叠
尽管预算案强调财政纪律,但政府体制仍庞大。
中小企业面对的是审批缓慢、部门间沟通不畅的问题。
马华经济与中小企业事务委员会建议成立国家经济协调执行理事会(NECC),集中管理跨部会经济与创新项目,
让每一分拨款都能真正发挥经济乘数效应。
让政策回到经济现实
总的来说,《2026年财政预算案》在理念上值得肯定,但在执行上仍欠精准与速度。
政府若真要实现“昌明经济”的目标,就必须:
1. 让中小企业成为改革核心;
2. 建立透明可追踪的执行体系;
3. 把财政节约转化为教育与创新投资。
马华经济与中小企业事务委员会将持续向政府提出建设性建议,监督预算案的落实进度,确保每一分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在推动经济成长与惠及全民的地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