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yKiosk计划成本争议,翁秀秀促政府公开透明并采取纠正措施

  • Admin
  • 6 hours ago
  • 3 min read


近期由房屋及地方政府部推行的MyKiosk 2.0计划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质疑,焦点集中于项目的透明度、问责机制以及公共资源的有效使用。该计划原本是为协助B40群体和小型商贩而设,旨在为非法路边小贩提供安全、标准化且可负担的营业场所,让他们合法化经营,是一项贴近民生、惠及基层的良策。


然而,近期披露的资料显示,该计划已明显偏离初衷。据报导,MyKiosk 2.0每个单位的成本升高至每个2万5000令吉,几乎是市场预估成本1万2800令吉的两倍。如此巨大的差距令人深感忧虑,不仅引发政府采购程序是否存在不当的疑虑,也削弱了公众对政策执行的信任。人民有权知道,纳税钱是否用得其所、是否物有所值。


要理解这项政策为何引发如此高度关注,必须正视我国B40群体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根据官方统计,B40家庭平均月入不足4850令吉,许多家庭更是依靠不稳定的零工、摊贩或小本生意维生。新冠疫情之后,失业率上升、生活成本飙涨,B40群体的经济脆弱性加剧,储蓄能力微弱,生活压力沉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推出MyKiosk计划,原本应是纾困纾压的一项精准扶助措施,为他们提供合法营业场所,减轻执法压力,提升收入稳定性。


然而,如今该计划却因成本膨胀、使用率受质疑而偏离初衷,令人遗憾。政府以“部分摊位看似关闭是因为业者兼职营业” 为由来解释闲置问题,显然无法打消公众疑虑。问题的关键并非摊位是否开门营业,而是这些公共投资是否真的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就业机会与社区活力。


至于当局强调摊贩每月租金不超过300令吉,并享有6个月的租金豁免,这并不能成为抬高建造成本的理由。租金优惠与采购效益属于两个不同层面,协助小商贩不应建立在滥用公共资金的基础上。若政府继续拒绝公开关键信息,只会进一步削弱人民对该计划执行的信任。


政府应立即委托独立审计单位,在国会公共账目委员会(PAC)的监督下,全面调查MyKiosk的成本结构、采购流程与分配机制。审计结果应向全民公开,以恢复政策的公信力。


此外,政府应设立一个中央公共采购资讯平台,实时公开每个摊位的造价、承包公司、位置与使用情况。这不只是良好施政的表现,更是保障人民知情权的基本措施。


为了节省成本并提升实用性,政府应重新检讨摊位的设计与结构,采用模块化、可持续且更具性价比的方案。可透过公开设计竞赛,邀请本地中小企业、大学或建筑专业团体参与,为政府提出更具创意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在建造摊位前,各地方政府应进行实地评估,调查人流、社区需求与潜在营业能力,避免盲目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摊位应设在真正有经济潜力的地点,而非随意安置或为政治考量服务。


政府也应在基础设施提供之外,给予摊贩更全面的配套支持,例如提供数码支付培训、微型融资方案、商业技能课程等,协助他们真正实现经济自主。否则,摊位终将沦为“摆设工程”,无法发挥助民利民的功能。


MyKiosk计划仍具发展潜力,前提是政府必须回归初衷,诚信执行,透明问责。一项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若因疏忽管理与不当操作而误导方向,最终只会损害公信力与人民福祉。


我国的弱势群体需要的不是形式化的“展示工程”,而是真正能改变他们生活现状的实际政策。人民有权要求一个真正为他们负责的政府——以公开、务实的态度,善用每一分公共资源。这不仅是修正一项政策,更是对国家治理的一次严肃考验。

Comments


  • Google+ Social Icon
  • Pinterest Social Icon
文章分类
新鲜热辣
联系管道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Facebook - White Circle
  • YouTube - White Circle
  • Twitter - White Circle
  • Instagram
  • Telegram
  • TikTok
  马华       蓝天
Copyright © 2020 Bulletin LANTIAN. All rights reserved. 蓝天● 版权所有,禁止擅自转贴节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