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肆没BMW厕所不得更新执照?马汉顺:不应只为行政便利象征性指标
- Admin
- Oct 10
- 2 min read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宣布,从明年1月1日起,全国20个市政厅凡是餐饮场所的厕所未达“干净、迷人与芳香”(BMW)标准者,将不得更新营业执照。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认为,政策出发点或许良善,意在提升公共卫生与服务形象,但部长也应谨记:厕所不是检验执照的唯一标准,更不该沦为行政便利下的“象征性指标”。
政策一出,基层商家忧心忡忡,民众亦议论纷纷。此事值得冷静思考,因为公共卫生的管理从来不是一纸指令能成。
马汉顺提出五点,需要部门的深思:
一、标准不能空洞口号化。所谓“干净、迷人与芳香”,若无明确的量化指标、监督程序与客观标准,最终只是官员一句“闻起来不够BMW”,商家一句“已经清洗三次”,各说各话。公共政策的标准若缺乏科学依据,只会制造行政恣意。
二、执行不能选择性偏颇。若餐饮业厕所不达标不能更新执照,那政府部门、巴刹、公交总站、甚至市政厅自己的厕所,又由谁来评估?若制度不能自上而下、同样严格执行,便容易被诟病“官民两制”,损害公信力。
三、治理不能脱离现实成本。小贩摊主、老旧食肆、传统咖啡店,空间有限,格局受限。要求他们装修得“迷人芳香”,恐怕比要求他们维持食物卫生更难。政策若不考虑经济与结构的限制,只会逼人违规,而非提升整体环境。
四、焦点不应偏离餐饮本质。餐饮业的核心是食物安全、厨房清洁与服务态度。厕所固然重要,但若把执照更新与厕所挂钩,却忽视厨房油污、食材保存、食物检验,那便是本末倒置。
五、改革应着眼教育与激励。要改变公厕文化,不该靠威吓,而应靠教育与激励。若政府能推出奖励制度,如“清洁厕所认证计划”,并给予税务减免或宣传优势,效果远胜一纸禁令。
部长若真心想推动“BMW厕所”,应先确保政府自身设施过关,再通过教育、配套与激励,带动全民卫生文化。毕竟,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不在厕所的香气,而在政策的公正与人心的温度。























厕所不干净,为何还有资格更新执照?
马汉顺医生质疑将厕所卫生作为更新营业执照的条件,认为这不应是“唯一标准”。此论调看似务实,实则避重就轻,模糊了餐饮业经营责任的底线。我们不禁要反问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如果连厕所都无法保持干净,我们该如何相信它的厨房是卫生的?
厕所的清洁程度,是一个餐饮场所卫生管理体系的“试金石”。它直接反映了业者是否具备最基本的卫生意识、管理能力和对顾客的尊重。一个放任厕所污秽不堪的业者,其背后的食品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第二,维护厕所清洁,难道不是餐饮业者最基本、最低限度的责任吗?
政府推出的“干净、迷人与芳香”(BMW)标准,并非不切实际的苛求,而是现代城市文明中餐饮服务的最低标配。将执照与这一最低标准挂钩,并非小题大做,而是确保持业者履行其核心责任。马医生认为“不应是唯一标准”,那么请问,在众多标准中,连这一项最低标准都达不到的场所,为何还有资格通过政府的“营业许可”?
第三,这是“行政便利”,还是“精准监管”?
将关键卫生指标与执照挂钩,恰恰是抓住了监管的“牛鼻子”。这并非为了行政便利而设置的“象征性指标”,而是关乎公共健康、城市形象和消费者权益的实质性门槛。政府的责任正是为公众把关,当一家食肆无法达到这一底线要求时,暂停其执照更新,正是对公众健康负责的表现。
我们理解,部分老旧场所可能面临设施改造的实际困难。对此,政府应提供技术指南与合理的过渡期,扮演“协助者”而非单纯的“惩罚者”。
然而,任何关于执行层面的探讨,都不应动摇“不干净的厕所,不应有继续营业的理所当然”这一核心原则。马汉顺医生的评论,不应成为业者忽视基本卫生的借口。维护公共卫生,是餐饮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这条底线上,没有妥协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