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顺:援助金解燃眉之急,唯有教育能改变命运
- Admin
- 2 hours ago
- 2 min read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日前指出,政府已动用超过200亿令吉,通过爱心援助金、福利补贴与“爱心伞计划”等方式,协助贫户脱贫;相等于教育部预算的三分之一。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认为,政府立意无疑良善,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与担当,然而,若我们真心希望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就必须问:钱花了,穷根拔了吗?
马汉顺强调,济贫,固然重要;但若只济其困,而不启其智,贫穷将世代相传。教育,才是最持久、最尊严、最具创造力的扶贫之道。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国家的未来结构。
一、援助解燃眉,教育断穷根。援助金能让一家人暂解饥寒,却无法让他们走出依赖的阴影。教育能改变思维方式,培养技能,让贫者从“等待者”变为“创造者”。真正的脱贫,不是钱包鼓起来,而是脑袋亮起来。
二、援助制造依赖,教育培育自立。当援助成为习惯,社会的自我动力就会被削弱。政府不断输血,人民却不再造血。教育能重燃尊严,让人凭知识立足,以能力谋生。扶贫的终极目标,不是养民,而是兴民。
三、援助惠一代,教育益三代。援助金只能止渴一时;教育却能改变命运。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或许能带动整个家庭脱贫;一个有教育的社会,则能带动国家走向繁荣。教育是最廉价、却最高贵的社会改革。
四、援助见效快,教育见效缓慢,但是恒久。发钱能换掌声,教育需时却稳健。教育的成果不在今日的新闻标题,而在明日的社会结构。真正有远见的政府,不以短期民意为标尺,而以百年树人的胸怀为志。
五、援助治“症”,教育治“心”。贫穷不仅是物质的缺乏,更是一种思维的困境。教育能开阔眼界、激发志气,让人敢想、敢闯、敢改命。若智不启,再多援助皆如沙上筑塔;若心已富,即便家贫,也能崛起。
国家的仁心和善意值得肯定,但仁政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分配资源”,而在于“激活潜能”。从“爱心援助”到“知识援助”,是从救济型政府迈向赋能型国家的转折点。
教育不是财政负担,而是国家最有回报的投资。唯有当知识成为每一户家庭的“真资产”,当教育成为社会最公平的通道,我们方能真正从“救贫”走向“强民”,让仁政化作民族复兴的底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