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酒令说法矛盾引混淆,王祺翔促部长公开交代
马青教育咨询委员会主席王祺翔质疑,有关政府在“学校礼堂禁酒令”课题,中文与马来文媒体在报道同一课题时内容不一致和完全不同的解读。前后矛盾、不仅让人民混淆,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内阁部长必须向人民说明真相。 根据华裔部长的说法,学校礼堂可以继续出租与供应含酒精饮品;但政府发言人法米却阐明,根据指南,学校范围依然禁止涉及酒类活动。 他认为,“华小礼堂禁酒风波”暴露出政府内部沟通和协调机制的严重失灵,这种口径不一、各讲各话的现象,不只是沟通瑕疵,而是严重的政策信任危机。 “到底哪一个版本才是政府真正的立场?为什么中文和马来文媒体的报道完全不同?我要求交通部长陆兆福与其他华裔部长必须公开交代,向人民说明真相。” 王祺翔阐明,过去几十年来,华小礼堂举办婚宴、筹款晚宴等活动从未引发问题,如今政府却因一纸模糊不清的指令,制造出不必要的争议。 他披露,这场“禁酒风波”本是一场可以完全避免的社会矛盾,却因为政府沟通失当,演变成民众的不安与混乱。因此,政府必须承认问题所在,而不是以模糊言辞搪塞过去。 他直言,华裔部长们有责任对华社交代,不能在争议中选择沉默或模糊


李国成:东盟峰会赢掌声失自主,马美协定恐削弱国家主权
马青中委兼雪兰莪州署理团长李国成表示,东盟峰会在吉隆坡圆满落幕,马来西亚身为主席国,成功吸引国际关注,并以“包容与永续经济”为核心议题,赢得了国际舞台与外资目光。然而,在掌声与合作的背后,马美互惠贸易协定(ART)所引发的争议,正考验着国家在开放与主权之间的平衡。 据披露,该协定涉及高达1兆令吉的经济承诺,并设有“同步禁令”条款,即当美国禁止来自特定国家(如中国或俄罗斯)的商品时,马来西亚也必须同步执行。这项条款若属实,将直接削弱我国在外交与贸易政策上的自主权,使马来西亚在国际舞台的中立地位受到质疑。 协定中有关食品、药品、数据及清真标准的规定,也被认为偏向美国标准。这种单方面的制度导入,可能影响我国在数码经济与宗教标准上的决策空间,对国家长远利益构成风险。 任何经贸协定都应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而非迎合他国战略布局。若在谈判过程中缺乏透明机制与国会监督,不仅可能导致政策失衡,更可能侵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马来西亚在峰会中确实赢得了国际舞台与合作机会,但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在开放的同时守住主权,在合作的同时维持中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政府必须以


互惠需对等谈判需透明,马汉顺:马美贸易协定考验国家利益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表示,马来西亚与美国签署《互惠贸易协定》,表面上是经贸合作的新篇章,实际上却是一场国家利益的考验。 “我们欢迎一切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开放举措,但开放必须理性,合作必须对等。” 马汉顺提出五点供政府深思: 一、互惠须对等,承诺要平衡。协议若只强调马来西亚的采购义务,缺乏对美方开放市场的明确保障,那所谓“互惠”便只是单行道。我们不能让“合作”的名义成为“让利”的理由。政府应公布完整的贸易条款,让人民看清双方的得失比例。 二、贸易不能脱离产业自主。一兆令吉的采购额听来庞大,但若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或关键科技进口,而本地中小企业得不到配套扶持,长远只会削弱国家制造力。政府应同步推出“国产替代”与“技术转移”机制,确保引进的不只是货品,而是能力。 三、外交不能压倒区域平衡。马来西亚向来奉行不结盟外交,以平衡中美关系为轴心。如今若过度依附美国,势必引起中国与东盟伙伴的关注。经济协议不能破坏外交中立,否则短期收益将换来长期代价。 四、谈判透明才能赢得信任。人民有权知道国家签下的每一份重大贸易承诺。过去一些自由贸易协议因缺乏公开审议,造成


KLIA接驳电车又故障!苏仪芳:东盟期间再出状况丢尽国脸
马青总秘书苏仪芳抨击,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接驳电车系统再度发生故障,而且偏偏在东盟会议期间再出状况,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形象,更在各国贵宾面前丢尽国脸,是全国的耻辱。 她指出,KLIA作为国家的“第一门面”,理应代表马来西亚的现代化水平与服务素质,如今却屡屡因为设备故障、管理不善和应对迟缓成为国际笑柄。 “外国贵宾刚抵达马来西亚,就爆出接驳电车坏掉、旅客被迫步行拖行李的场景,这到底像不像一个号称‘先进国家’的机场?我们花了多少钱提升系统,却换来这样的窘境?” 苏仪芳表示,根据交通部副部长拿督斯里哈斯比日前在国会披露的数据,KLIA接驳电车从7月2日至9月30日期间,共录得19次故障事故,加上在那之后发生的事故,意味着这项服务自重启以来故障次数已超过20次。 “交通部长陆兆福必须向全国人民交代,为什么接驳电车才在7月启用,新系统在短短4个月内,就已发生超过20次故障,这样的频率,根本不合理,显示出工程品质、承包与监督环节都存在严重问题。 她强调,这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系统性管理失败。 “机场接驳车频密出现故障,这是无法让人接受的。每次出事,政


马华接待南通市政协访怡保,陈德钦:深化马中经贸友好合作
(怡保28日讯)马华副总会长兼对华事务暨“一带一路”委员会主席拿督陈德钦27日在怡保接待来自中国江苏南通市政府的考察团,并与代表团成员共进晚餐,深入交流马中经贸合作前景与发展契机。 由南通市政协主席周伟文率领的考察团访问行程为期两天,旨在了解南通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与营运情况。代表团27日到怡保考察由南通企业设立的工厂,随后与马华领袖进行交流。 陈德钦指出,马中关系正迈入黄金50周年的重要节点,双方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经济合作新契机,持续推动企业对接与地方政府间的互访合作。 他向周伟文及考察团详细介绍了马华及马华马中“一带一路”经贸信息咨询中心的运作模式,以及马华与中国地方政府特别是中共中央机关长期建立的友好交流机制。双方也共同回顾了马中建交50周年的历程与难忘记忆。 出席晚宴的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亦在会上向考察团介绍霹雳州及怡保的经济发展概况,并重点分享马中教育交流与人才培养的潜能,包括在马设立中国外交学校的前景。 周伟文在交流中介绍南通市的整体经济发展、区位优势与产业布局。他指出,南通作为中国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港


马美签署5000亿采购协议,刘亚强质疑:谁真正受益?
马华副总会长兼经济与中小企业事务委员会主席拿督刘亚强指出,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马美新贸易协议,引发社会热议。据媒体报道,该协议涉及马来西亚国企未来5年将向美国进行总额超过5000亿令吉的巨额采购。 “协议涉及巨额采购,我们希望政府说明这些安排与国家经济自主及数字主权的关系。我们也发现,这份协议似乎明显的不对等。马来西亚承担大量经济责任,而美国几乎没有承担任何对应责任。” 呼吁政府立即公开与严格监督 刘亚强强调:“这份协议不止涉及巨额采购,也包含潜在的不对等条款。我们呼吁政府尽快公开协议全文及附属文件,并由国会及独立机构进行严格监督。” 他说,朝野和公众有权了解协议对国家经济主权、数字政策和长期利益的具体影响。任何延迟或不透明,都可能引发公众疑虑,影响国家信任与长期经济战略。 刘亚强指出,这份不对等协议可能带来几个严重风险。首先,经济自主权可能受制。我国在采购、投资和技术决策上可能被束缚,没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行事。短期内看似有投资或出口的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可能让我们失去掌控自己经济方向的能力。 其次,存在数字新殖民主义的风险


法米维持禁酒原状,华裔部长说“可摆酒”?许金汉促立即厘清矛盾说法!
马华中委拿督许金汉促政府必须立即厘清,学校是否依然禁止在校园范围内饮用或供应酒精饮料! 根据昨天官方通讯社《马新社》(Bernama)的报道,通讯部长法米指出,政府维持现有通令,也就是说学校仍然禁止酒精饮料。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内阁华裔部长却公开表示,学校礼堂可以设宴摆酒,两种说法完全相互矛盾,严重混淆公众视听。 “教育事务本就敏感,涉及校园纪律与价值观,更关乎教育部和相关部门的专业立场。如今,一个政府,两套说法,不仅让人民无所适从,也暴露出政府内部协调混乱、缺乏一致政策方向的问题。” 我们要提出3个问题,即究竟谁说了算?《教育通令》是否已修订?若未修订,部长公开发言是否等同误导? 政府必须给予明确、书面的官方解释,而不是模凌两可的指保持原状的说辞,更避免任何部门以“个人立场”发言造成误会,更不能随口更改!


刘亚强:禁酒政策口径不一,华校华社陷入混乱
马华副总会长兼雪兰莪州联委会主席拿督刘亚强指出,近期“华小礼堂禁酒风波”本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社会争议,显示出政府沟通和协调机制的严重失误。 “我们当然乐见事情暂时平息,但根本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 “政府发言仍然模糊不清,通讯部部长法米说‘维持现有通令’,却没有明确说明华小是否仍可依传统方式举办晚宴与筹款活动。但陆兆福部长说的是‘华小礼堂不受禁酒令影响’;官方通讯社的标题是‘维持禁令’,那到底是禁还是不禁?” 他指出,口径不一、各讲各话,让社会陷入混乱。 “如果连‘晚宴是否能敬酒’的问题都讲不清楚,这不是沟通瑕疵,而是政策信任危机。我希望政府尽快公开澄清,给出明确、统一的说明,不要让社会继续在模糊中猜测。” 刘亚强也表示,“先宣布、后澄清”的做法不但削弱政策的公信力,也暴露出政府内部协调与沟通机制的不足。任何涉及教育、宗教、文化的政策,政府高层若未与相关部门及社群充分沟通,就仓促在国会宣布方向,自然会引发社会误解和不必要的纷扰。 他呼吁政府尽快建立更完善的跨部门沟通机制,在触及族群、文化与教育敏感议题前,应先广泛征询教育团体、华社及民间代表的意


大学收生数据显示收生制度严重偏颇,苏仪芳促检讨并建立统一入学制度
马青总秘书苏仪芳质疑2025/2026学年公立大学收生制度严重不公,呼吁政府立即全面检讨现行政策,并建立统一、透明及以成绩为本的大学入学制度,以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 她指出,根据大学中心单位(UPU Online)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共有24万9999名学生获录取进入公立大学,其中土著占22万893人,而非土著仅有2万9106人,非土著录取比例仅约11%至12%,若进一步细分,华裔生的录取率更可能低于10%,创下历年来最低纪录。 她披露,我国长期存在大学预科班与大马高等教育文凭(STPM)两套不同入学管道,形成不公平的“双轨制度”,预科班以90%土著及10%非土著的族群配额招生,并以内部评估为主,学生较易被录取进入公立大学。 反观,STPM学生须面对全国统一考试,加上课外活动积分的劣势,导致很多优秀生在UPU系统中竞争处于下风。面对有限名额,许多成绩优异的非土著考生最终无奈被排除在国立大学之外。 她认为,因为国立大学入学制度的差异,严重削弱了STPM生的竞争力与公平性。 她补充,根据2025/2026学年数据,公立大学中非土著生录取率仅约11


华裔生大学录取率跌破10%?陈德钦:希盟执政华社反遭边缘化
马华副总会长兼槟州主席拿督陈德钦强烈质疑,2025/2026学年公立大学录取数据,曝露非土著学生录取比例仅约11%至12%,而华裔生录取率更可能跌破10%,这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严重倒退,更是希盟政府及行动党部长在执政后失职与背叛选民信任的铁证。 陈德钦指出,根据大学中心单位线上申请系统(UPU Online)的最新数据,公立大学共录取24万9999名学生,其中土著占22万893人,非土著仅2万9106人,这种悬殊的差距,已完全背离我国一贯所倡导的“多元公平”精神。 他披露,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公立大学录取华裔学生的录取比例一般介于20%至30%之间,如今却骤降至约一成左右,令人质疑希盟政府是否在高教政策上出现严重偏差。 “令人费解和震惊的是,在希盟与行动党领袖多次承诺会捍卫教育公平、保障华裔学生升学权利之后,现实却是非土著录取比例被压缩至仅一成多,几乎是历年来最低水平。若以非土著群体中的华裔比例推算,华裔生被录取的比例恐怕低于10%,若事实属实,这无疑是极不公平且令人无法接受的情况。” 陈德钦批评,希盟政府执政后,非但没有兑现“公平、公正、多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