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酒需公告隐私接受公审?马汉顺:制度透明应以理性公正为本
瓜拉庇劳一间商店,近日在门前悬挂横幅,公告其申请售卖酒精饮料执照的详情,内容有申请者姓名、大马卡号码与商业注册号,并且注明任何人士可在两周内提出反对。根据了解,这项程序在森州已行之有年,申请者可选择在报章刊登,或以横幅方式张贴于店前。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对此认为,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公开与透明,但公开若无分寸,透明若无界线,往往走偏成另一种形式的“示众”。 马汉顺指出,有五个层次,需要讨论: 一、程序透明,不该等同隐私裸露。报章刊登已足以让公众得悉申请事实,再把个人资料陈列街头,显然越过了合理公开的界限,行政透明若成了隐私泄露。 二、执照申请是制度,不是示众。政府依法审批,理应以程序严谨取信于民,而非让商家自揭身份以求认同。悬挂横幅的方式,容易让民众误以为申请者有“特殊背景”,或引起不必要的标签与议论。 三、公众知情不应演变成公众审判。反对权是民主的一环,但若操作不慎,容易让社区关系紧张。意见的表达应理性有据,而非感情用事,更不应成为围观与评断的平台。 四、政府应一视同仁,而非加重负担。申请售酒执照须挂横幅,而其他商业执照却无此要求,这样的


黄子轩:落实共同授课模式,教部需首要解决师资不足
针对教育部计划在2027年推行“1堂课2名老师”的新措施,马青中委黄子轩形容这项政策“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并强调教育部若要落实此改革,首要面对和解决的应是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他说,学校师资短缺早已不是新鲜课题,如今即便是在“一堂课一名老师”的体制下,许多学校仍面对教师不够的困境,因此教育部应先确保教师人数充足,再谈如何落实改革。 “我认同教育部着手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尤其是希望借此提升学生的品格修养,但在理想落实之前,必须先面对现实,就是教育部应先确保学校拥有足够的教师资源,这不仅限于华小,也包括国小与淡小。” 黄子轩也建议,教育部可先从强化学校的道德教育着手,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分辨是非的基础。 “例如打架、霸凌这些行为本来就是错误的,所以应从小灌输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他们被网络上负面、不健康的资讯影响。” 他表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当他们受到网络负面内容荼毒时,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家长的家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他强调,学校与家长必须成为“负面资讯的净化器”,让孩子在健康、正面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苏仪芳:应优先解决教育基本问题,“共同授课”恐好高骛远
马青总秘书苏仪芳认为,教育部应该优先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好,包括解决师资短缺、乡区学校建筑老旧、器材和设备不足、校园霸凌和暴力事件频传等问题,才将眼光放到更宏大的计划,否则在基本功没有打好的情况下,任何看似美好的概念只会显得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最终只会失败收场。 教育部长法丽娜日前宣布,我国中小学将全面推行“共同授课”(Co-teaching)模式,即每班配置2名正式教师同步教学,苏仪芳对此质疑,教育部至今连最基本的师资短缺也无法彻底解决,“2名老师同课室同步授课”的模式应如何落实,将是最大的疑问。 “首先,我国各源流中小学长期面对师资短缺,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根据教长所言,教育部已于2025/2026学年启动全面培训,老师们会准备好迎接2027年课程。然而事实上,师范学院提供的教师学士课程为期5年,请问2025/2026年启动的培训计划,要如何在短短1年内也就是2027年就能够培训足够的老师,以落实2名老师同课室同步授课?” “其次,即便教育部有信心在有关时限内培训部门所设定的教师人数目标,然而教育部对师资的统计往往不符现实情况,例如教育部前副部长


李国成:合作教学须明确责任架构,避免“共管无责”重蹈覆辙
马青中委兼雪兰莪州马青署理团长李国成表示,教育部长法丽娜宣布将在2027学年推行“合作教学”(Co-Teaching)制度的构想,虽然出发点良好,但在执行层面上若缺乏清晰的权责划分,恐怕将令原本复杂的教学体系陷入新的混乱。 他说,合作教学意味着两名地位平等的教师共同在同一课堂授课。然而,当教学方向、学生评估或课堂管理出现分歧时,谁应负起最终责任?这将成为政策落实过程中最关键的灰色地带。 “一个班两位老师,就像一个国家有两位首相,听起来权力共享、合作治理,但当出现分歧时,谁来拍板?谁该承担后果?教育体系若陷入这种权力平行的状态,最终受影响的将是学生。” 李国成表示,当前教育体系仍面临教师人手不足、行政负担过重及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问题。在这些基础挑战尚未解决前,贸然推行合作教学,恐怕只会增加协调成本,削弱课堂效率。 他强调,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不在“增加教师人数”,而在“强化教师支持体系”。若教育部希望确保学生获得更多关注,应优先改善教师培训、心理辅导、资源分配及校务管理机制。 李国成指出,教育政策的成败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前提是责任清晰。任何改革若


师资问题学校资源等种种挑战,黄日昇质疑共同授课模式是否可行
马华副总会长兼丹绒比艾区国会议员拿督斯里黄日昇博士质疑,教育部宣布自2027年起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行“共同授课”(Co-teaching)模式、每班由两名正式教师同步教学,但现实层面的师资供给与配套能力是否足以支撑落实。 他强调,教育改革应当是可持续的制度建设,而不是灵机一动的口号式推进。 黄日昇指出,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困扰华社数十年,中学华文教师同样长期不足,始终未获根本性解决,已影响学生学习质量与学校运作。 “尽管教育部近年曾推出缓解措施,但整体而言,无论是华小或中学华文科,师资短缺并未彻底解决。” 他也提醒,共同授课对我国教育系统而言属全新模式,过去《教育大蓝图》并无充分铺陈,若缺乏系统的人力、课程、经费与治理配套,贸然全面铺开,风险极高。 他援引官方数据,强调师资流失潮问题不容忽视,2022年至2024年间,共有逾1万5000名教师选择自愿提前退休,平均每年流失约5594名师资;当中67.44%表示对教学失去兴趣、17.43%因家庭因素、7.69%因健康问题、5.3%因工作负担过重、2.08%出于个人因素。今年截至5月,已有2397名教师选


公共医疗不能让有钱人优先,黄日昇质疑Rakan KKM机制失衡
马华副总会长兼丹绒比艾国会议员拿督斯里黄日昇博士警告,卫生部推行的“卫生部之友”(Rakan KKM)计划若缺乏监管,恐演变为“有钱就能插队”的不公平制度,违背公共医疗“人人平等”的核心宗旨。 黄日昇说,许多民众投诉,通过该计划,部分付费病患能更快获得手术安排,甚至能自选医生与日期,而普通病患,尤其是B40低收入群体,却被迫排更长的队、等更久的治疗。 “政府医院的宗旨是为全民提供可负担的医疗,不是让‘能付钱的人先治’。医生、护士、药物和病床,都是公共资源。如果医生花更多时间处理付费病患,代表普通病患的等待时间被迫延长。” “医疗公平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根基。若允许‘付费插队’,等同在医疗系统内制造‘隐形阶级’。” 他说,卫生部或许因为财政拨款有限,希望通过这种“付费加速通道”机制筹集更多资源,减轻政府医院的财政负担。但这样做的代价,却是牺牲了公共医疗的公平原则。 他呼吁卫生部重新检讨Rakan KKM计划的机制与执行方式,确保不会侵蚀公立医院资源的分配原则。同时,他建议政府可通过扩大“公私合作模式”来缓解公立医院的超负荷问题。政府可设立“公私合作


马汉顺:“卫部之友”恐制造双轨制,破坏公共医疗公平原则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今日对卫生部推行的“卫生部之友”(Rakan KKM)计划表示深切忧虑,指出此举恐让政府医院逐渐走向“双轨制”,形成“能付费者优先、普通病患靠边”的不公平局面,背离了“昌明大马”所倡导的公平与平等精神。 马汉顺指出,尽管提升医疗效率和缩短候诊时间的目标值得肯定,但在公立医院体系内设立“付费优先”的高级服务层,无疑是在公共医疗体系中人为划分病患阶层,动摇了我国一贯坚持的“人人享有平等医疗”的核心原则。 “我们担心,经济拮据的病患会被进一步边缘化,因为医疗设备、专科医生时间、甚至手术时段等有限资源,可能无意间优先分配给Rakan KKM付费病人。这将直接影响普通病患的治疗机会,违背公共医疗的初衷。” 他指出,此举也可能在医护人员之间导致不平衡。根据卫生部的说明,参与Rakan KKM计划的员工将获得额外津贴,这或许会在无意中制造嫉妒与不健康竞争。 “被选入Rakan KKM的人员可能被视为特权组,而那些坚守岗位、继续服务普通病患的医护人员,可能感到被忽视、士气受挫。” 马汉顺强调,卫生部必须确保津贴制度的公平与透明,并澄清


PTPTN豁免应以学业为本,苏仪芳促一视同仁对待私专优秀生
马青总秘书苏仪芳呼吁,高等教育部在检讨和调整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豁免机制的过程中,必须秉持“公平、公正与一视同仁”的原则,确保私立大专一等荣誉学位毕业生与政府大学毕业生享有同等的贷款豁免待遇,不会面对不公或歧视的问题。 苏仪芳强调,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而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公平与透明为出发点,任何基于院校类别的差别对待,都会破坏制度的连贯性与教育公平的精神。 “不管学生是来自公立或私立大专,只要凭实力取得一等荣誉学位,皆应获得同等的肯定与奖励,包括豁免贷款。” “高教部声称将启动政策检讨,无论如何,检讨的重点必须放在学业表现而非院校性质。若仅限于政府大学的一等荣誉生,等同否认了私立大专优秀学生的努力,也让公平原则失去意义。” 苏仪芳阐明,大部份就读私立大专的学生,并非出身富裕家庭,而是因政府大学学额有限、竞争激烈,未能如愿被录取,只能通过贷款或PTPTN资助进入私立大专学府深造。因此,若政策仅惠及公立大学,将对这些中低收入家庭的荣誉生造成不公。 她重申,一直以来私立大专院校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协助政府吸纳大量学生,减轻公共教育体


刘亚强:反对仓促落实一刀切超载政策 吁交通部与业者对话设缓冲期
马刘亚强:反对仓促落实一刀切超载政策 吁交通部与业者对话协调并设立充足的过渡期 马华副总会长兼马华经济与中小企业事务委员会主席拿督刘亚强表示,交通部在推动超载管制措施时,应避免仓促“一刀切”执行政策,并应尽快与运输业、建筑业、农业及相关经济领域代表展开有效对话,建立协调机制,以确保任何政策落实前,能兼顾安全与经济稳定,达致双赢局面。 应全面评估经济连锁效应 刘亚强指出,交通部在拟定任何涉及全国运输业运作的政策前,必须全面评估其对整个产业链与经济圈的连锁影响。 他强调,若忽视业界实际操作环境,强制推行新规,不仅会造成企业运营成本剧增、运输能力下降,更将推高物流费用与整体物价水平,普通民众最终将首当其冲。 “目前百物价格已高涨,若再叠加运输费上升,人民的生活压力将进一步加重。政府在推行新措施时,必须确保经济链的稳定,而非制造新的负担。” 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多领域经济支柱 刘亚强表示,许多运输公司目前缺乏备用车辆与人力资源,短期内难以符合新标准。若政策没有过渡安排,极可能造成行业运作中断、供应链延误与市场混乱。 他指出,这项政策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对运输


马汉顺:大停电曝露隐忧,能源体系需兼具韧性与智能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指出,10月15日的多州大停电事故,提醒我们现代国家的繁荣,其实是建在看不见的电缆与数据之间的。 副首相兼能源及水务转型部长法迪拉尤索夫披露,新加坡与泰国当日分别向我国输送了500兆瓦与300兆瓦电力,协助稳定国家电网。马汉顺对此认为,那是东盟电网(ASEAN Power Grid, APG)的一次临场考验,也是一堂能源安全的现实课程。 在最需要的时刻,邻国伸出援手,这当然值得肯定。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显露出马来西亚能源体系的隐忧——我们的电力冗余与调度弹性是否足够? 当区域协作成了最后保险,我们自身的能源安全机制是否经得起下一次危机? 一、从危机看到依赖:能源安全的现实检验。停电事故的背后,是供电结构与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脆弱。法迪拉提到LSS 6计划、再生能源配额与CRESS方案,显示政府正以绿色能源作新引擎。然而,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虽是未来趋势,却也有波动性与储能需求的天生缺陷。 困难在于,若无强大的智能电网(Smart Grid)与数据中心支撑,这些分散式电源将难以协调输出,造成频率与负载的不稳定。能源数字化不是附属工






















